戴维景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但是一种新的理念提出来后,人们很容易会否定旧的一切,于是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师生为合作而合作,各种形式的合作铺天盖地。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很多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当个人条件不充足时和别人合作,共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学习,它应该是一种时代精神和优秀品质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更应该全面完整地理解其意义,并探究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真谛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学会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其本质就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但是观察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现这样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有些学生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拒绝帮助别人,也有些学生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拒绝别人的帮助,这些都有可能是平时教学中对合作学习的歪曲理解造成的。教师很多时候为了上课(开课),而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设置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但笔者在上课和听课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1)有些问题很简单,不值得讨论;(2)有些问题偏难,只有少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研究,大部分学生在旁边“装模作样”,心想反正不会推荐自己作为代表发言;(3)有些问题在上课前教师已经讲解过,合作讨论完全是“装腔作势”。笔者认为这样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它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我们必须为学生负责,凭良心、讲诚信教学。笔者作为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生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同桌每周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并轮流由其中一位完成500字的学习报告,在班级内进行评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自己,欣赏他人,展示自己,悦纳他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说,合作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愿和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本质需要
合作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的前提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是一种辅助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当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或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话,就尽量不寻求帮助,过多地依赖别人会丧失自己的独创能力,丧失主见,走上社会有可能难以独当一面。在教学过程中,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立即就让学生讨论,应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只有当个人条件不充足且在产生合作需求的情况下与别人开展合作学习,效果才有可能显著。比如问题太难,个人独立操作时间不够,与别人存在较大争议,或任务过重、步骤较多、需要很多人完成等。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操作
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它的本质需要,而且和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1.课堂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指导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目的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学生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要带着问题学习,还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切入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介入现场观察指导,解决意外问题,也可以做一名参与者和学生共同学习。离开教师的组织调控和参与指导,合作学习很有可能变成无效学习。
2.采取多样的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采取有效多样的合作形式。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课堂上开展4~6人的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外,还可以在课外安排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如互相检查背诵,举行成语接龙比赛,互评周记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互补长短,增进友谊。
3.善于运用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评价。评价分为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等。
概括地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品质,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既有有效性也有局限性。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反思校正,扬长避短,具体对待,以期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