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仁生
[摘 要]我国高校目前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具有真理性或科学性,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方面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还具有价值性,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体。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传授其“真理性”,也阐发其价值性,引导他们积极向“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理性;价值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38 — 02
一、 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理论其本质属于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其根本任务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同样也必然要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的一面,即真理性或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或科学性表现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推动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的解放作了理论上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包含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首先表现在它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的缺陷,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的学说。其根本任务是科学地阐释中国的近现代的国情和国史,科学地阐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也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其中。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它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理论。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
真理性与价值性关系实际上是哲学史上所争论的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延伸。在西方哲学史上早就有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休谟是第一个对事实与价值即“是”与“应当”作了形而上学的区分的哲学家。在休谟看来,人的理性获得有关事实的是与否的判断,而不能获得以“应当”为系词的有关价值命题或判断。从事实判断中即“是”中不能推断出价值判断即“应该”。因此,知识与价值不是同一个领域。道德涉及的是价值,知识涉及的是事实,有关价值判断或者说道德活动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人的情感问题。道德上的善与恶之区分不能仅仅建立与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所谓“是”与“应当”之间并没有泾渭相分的严格界限。换言之,以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的区分即“是”为系词的判断和以“应当”为系词的判断之间并不是清晰地区分,一个以“是”为系词的判断,也可能饱含了价值判断。例如“他是一个勤劳的人”,这看似完全的事实判断,实际上都作出了一种道德判断。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是科学的理论,但是也隐含了大量的价值判断。或者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性认识本身就带有价值性。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性隐含了它的价值性,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同时,真理性也是真善美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吸引力都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失去了真理性这一基础,其所倡导的善和美,最终必然导致虚伪和娇情。”〔1〕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一面,而且还具有价值性,即普遍的“善”。善或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人类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善”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马克思主义谴责人类历史上一切不合理、不平等的剥削和压迫社会,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美好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再如马克思主义的善或价值还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理论和思潮,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把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根本价值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关系”,同时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本主义为典型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的依赖关系”也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善或价值,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其他劳苦大众的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之始,它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其信仰者依然难以数计。
三、 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在教学中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而应该从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的高度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真”的教学,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来追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可以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指导他们的人生实践。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即不仅仅传播“真理”(或“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它的价值性,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善”和“美”。
真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如果仅仅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些知识,而看不到其背后的价值性,欣赏不到它的美,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背后的价值理念进行内化;如果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来指导人生,不知道用那些真理只是例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来改造主观世界;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现代史知识或思想道德规范等熟记于心,却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那种舍生取义、为绝大多数人某福利、为人类自由解放,追求美好社会的崇高精神,那么这些知识也只是冷冰冰,毫无人文气息和生命力知识,与其他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毫无二致,学生最终只得到了“真”,而不懂得“善”和“美”。
正因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兼顾这它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两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饱含的人文情怀去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引导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及其方法论等自觉地付诸于自己人生实践之中,引导他们积极向“善”和发现“美”欣赏“美”。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性与价值性才能通过教学阐发出来,实现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没有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常常是注重传授其真理性,而忽视其价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理性与价值性相脱节的现象典型地表现在其考核的方式,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方式最常用的办法是传统的笔试方式,这种方式只能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理性部分掌握的情况,而不能考察学生对“善”热情和审美的情趣,也不能反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内在的思想品德素质。更何况笔试这种考试方式也会导致学生注重死记硬背课本中“知识”部分,熟记课本中一些教条,而看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倾向,甚至因为考试压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反感,最终导致价值性得不到继承,真理性也没有真正掌握。也就是说,离开了价值性的教学,真理性也难以真正被学生掌握。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考核和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方式,更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为衡量学生思想品德优劣的标准。这种“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法律知识丰富的人,经常做出一些违背法律的行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大道理讲得条条是道的人,却是一个思想品德低劣的人。一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取得的高分的学生,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思想政治品德上合格的好学生,反之,一个思想政治品德优秀的学生,并一定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取得高分。一个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知识背得烂熟,思想政治理论大道理讲得条条是道的人不一定就是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好的人,完全有可能满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却不知善为何物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考试的分数实际上难以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要注重“知行合一”,不仅传授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智于、勇于追求“善”和“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就不能仅仅限于笔试,而应该考虑思想政治理论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优劣的评价就不能仅仅限于学生的成绩,而应该是多方位的,除了考试,还应该通过对其学习、生活中日常行为的观察,考察其对善热爱和对美感受。给学生考核评分时,不仅要看其笔试成绩,而且要看其平时表现,参照其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意见在给出考核意见,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纯的笔试评分的不足。
〔参 考 文 献〕
〔1〕胡国义,张永忠.马克思主义的真善美因素及对教育的启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