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蟠
摘要:本文从优化语言环境、塑造优秀人格、强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培养策略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本文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语言环境
要建立好的语言环境,为接触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创造条件。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习材料,也不仅仅只是学习环境,理想的语言环境最好是能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所有的天地,要让学习者被优秀的语言材料所包围,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不只是一个学习者,更是语言的感受者和实践者,让他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事实证明:出于生活目的不自觉的学习和出于学习目的自觉的学习相比较,学习者心理上压力小、焦虑情绪较低,需要的毅力、意志力因素要小得多,因而学习过程更轻松快乐一些。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语感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环境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应该说,学生长期接触而浸润于其中的语言材料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所形成的语感中勢必也会无意识地带上这些性质。所以创建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除了优秀的语言材料之外,语文老师是最佳的语言环境的创建者,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语言更注意,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模仿会更多一些,一个有强烈的创建语言环境意识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努力提高修养,在知识、思想、情感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并且自身就应该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不仅要积极展示自身潜力中的学识修养和语言才华,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
二、塑造优秀人格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三、强化实践活动
要促使学生从学习者角色转变为实践者的角色,就必须提供实践的途径,语感实践就是我们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我们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我们的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朗读: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我们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所谓 “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感形成的真谛。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
3.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在美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我们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强学生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