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莹等
摘 要: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作为联赛的资格赛正式运行,作为核心的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浮现。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的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与成套动作4项测试指标与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并验证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总体设置较均衡,但身体形态指标存在较大争议,该指标重要且必要,应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其余3项指标与评价设置较为合理,对此进行优化和完善;测试赛一级指标权重波动性较大,合理性偏低,故进行权重重置。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831.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45005 文献标志码: A
本研究对2届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测试赛指标与评价体系的日趋完善,找寻竞技健美操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规律,为我国竞技健美操选材、训练及参赛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实现健美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和2009年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和成套动作4项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竞技健美操、测试指标与评价、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和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收集我国2008、2009年青少年测试赛的相关文件及测试成绩,为研究奠定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请体育测量与评价、健美操领域10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分别从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整体效度3方面对问卷进行有效性分析,从检验结果看,该问卷的整体效度较高,具备进行本研究调查的有效性。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可信度,本文对同一调查对象的一部分采用二次问卷调查法进行信度检验,第2次与第1次问卷发放相隔2周,回收后进行了统计检验,2份问卷重测信度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5,r=0.825,P<0.01,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本研究向全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25个赛区的带队教练员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1份,有效问卷139份;发放一级裁判员问卷35份,回收35份;发放国家级和国际级裁判员问卷15份,回收15份。教练员与裁判员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8.95%。发放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100%。满足研究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向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体育测量与评价、健美操领域共6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对我国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制定的依据、原则、存在的问题、更改的原因及建议等方面征求了意见,获取了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2007对2个赛事周期25个赛区各指标的测试成绩、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下发的关于2008、2009“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的相关通知,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从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和成套动作4个维度展开[1]。
2.1.1 测试赛测试指标的构成
基于2008年测试赛的实施状况,2009年变更最大的是身体形态指标。由于没有长期跟踪测量的大量数据支撑,评判标准缺乏科学依据,身体形态指标的去留颇受争议,针对这一指标是否具有存在价值遭到了质疑,2009 年取消了该指标。成套动作指标中,2009年测试赛为了避免套路的重复删掉了A套,B、C套中规定的D组难度分别改为站立和地面难度[2] (见表1),总体使测试指标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2.1.2 测试赛指标评价的构成
由表2可以看出,2届测试赛评价体系较完整,采用定量、定性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较科学,但没有体现性别差异,影响了其客观性;评定标准是比赛的根本保证,个别指标的评分标准仍需进一步探讨和修正。
2.2 青少年测试赛各测试指标与评价的解析
2.2.1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通过对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6.90%和3.45%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标准很不合理,26.98%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对该指标设置“不满意”,21.17%不满意评价标准,合理性与满意度均不高(见表3),主要原因是测试内容较多,测量误差大,且评价过程中换算过程繁杂,该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急待改进。
2.2.2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表4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测试赛各赛区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得分集中在50~70分。这说明身体形态的评分标准百分设置过高,导致运动员得分较低,分值集中,没有拉开梯度,违背
了该指标测量的客观性意义。
2.2.3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设置的必要性
健美操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其审美观念具有独特性,对形态的要求很高。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对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见表5。
表 5 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断[3]
该项群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因此,青少年测试赛设置身体形态指标很有必要。表5显示,形态指标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群类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和良好的容态。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见表6)后发现,75.86%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37.93%的专家认为同样完成水平下运动员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很大,48.28%的专家认为影响较大。
2.2.4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细化指标,明确评价标准。
身体形态指标需补充反映人体充实度的体重/身高指数,同时添加脉搏、血压、肺活量等机能指标。此外,需清晰描述重
置后身体形态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换算方式及评定标准。
表 6 身体形态作为测试赛测试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性
2)重设评分标准,提高合理性
通过对2008年身体形态指标评定结果的分析,依据正态分布对满分标准进行调整,为保证70%的通过率,得出各组别男、女满分标准为:三级组男76.50、女75.81;二级组男82.77、女81.49;一级组男72.91、女79.97(见表7)。
3)增设数据库,完善指标体系
跟踪调查一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进而筛选出适用于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科学的可行性指标来反映身体形态机能。
2.2.5 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分析
2.2.5.1 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由表8数据看出:专项体能指标的设置合理性百分比为86.21%,而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的专家占13.79%;对测试指标不满意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占15.87%。根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不够合理与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10 m折返跑满分设置过高,实施过程中标准不一、误差较大,这也导致测试过程中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水平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内容与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2.5.2 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表9显示,2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得分偏高,分别为91.84和94.81,其中“耐力”得分最高,2届平均成绩接近100分,反映出10 m折返跑评分标准百分设置上限过低,造成测试成绩梯度较小。因此,增加其完成难度还是改善评分标准,是亟待考究的问题。
表 9 专项体能各组别平均成绩
分
2.2.5.3 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更换路线,完善操作流程。
将现有“8字形”10 m折返跑转换为两点之间的折返跑,完善测试模式,统一测试标准,从而解决在10 m折返跑测试过程中的操作流程不够统一,跑动路线不一致的问题。
2)调整满分标准,增强成绩梯度。
重新评定后对现行10 m折返跑的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调整为: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女18趟,见表10。
2.2.6 专项技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分析
2.2.6.1 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表11可见,在所有一级指标中,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最高。专家访谈结果表明,该指标以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为标准,测试内容均为国际年龄组规定难度动作,且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难度动作量化程度较高,便于计量,对基层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技术的交流。
2.2.6.2 专项技能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专项技能的评定结果由难度分×完成分得出。2届测试赛中三级组分数最高,一级组分数最低,表明年龄越大,动作难度越高,完成质量逐渐降低。此外,2009年技能总体平均分均高于2008年(见表12),说明随着项目的发展,运动员技术在不断提高。
表 12 专项技能指标的平均得分
分
2.2.6.3 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完善各年龄组规定难度考核方式。
各年龄组规定难度的甄选方式有待改善。测试时,运动员根据自身的技能水平自主选取难度动作,裁判员根据自选难度分×质量分的形式,得出评定结果。
2)明晰评定结果换算过程。
动作质量分的简化设置有利于明晰评定结果的换算过程,将评定5个等级的质量分由换算更改为百分制,即完美100分、小错75分、中错50分、大错25分及失误0分。
2.2.7 成套动作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分析
2.2.7.1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百分比分别为93.10%和89.66%(见表13),满意度较高,原因在于测试的成套动作为规定成套动作,评价标准以竞赛规则为导向,核算各套得分时采用“动作分×完成分”的形式使得分偏低,一定程度造成了教练员的不满。
2.2.7.2 成套动作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见表14,除三级组外,2009年成套指标得分均高于2008年,组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级、二级、三级组成绩分别为69.09、73.89、75.96,随年龄的减小而上升;“动作分×完成分”的评分形式,使得实际得分有所下降,各年龄组总体得分均不高。
2.2.7.3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提高动作内容扣分值,测试结果合理化。
成套动作的扣分值由2008年的1~2分变为2009年的0.5分,应将扣分值调整为1分,加大裁判员的评判尺度,使评定结果更加合理。
2)采用“动作分”与“完成分”取平均的形式计算B、C套得分。
动作分×完成分的计分方式是成套动作评价指标得分偏低的关键,采用B、C套得分=(动作分+完成分)/2的形式,使其合理性提高。
2.8 测试赛指标权重的验证与重置
2.8.1 测试赛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结合表2的2届测试赛各组别每一指标的权重分配,专家认为指标权重体系紧跟规则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体现了技能、整体综合能力运用的重要性。由于身体形态指标的取消导致权重发生改变,使其权重的合理性与满意度最低,且2届测试赛仅有一级指标权重,成套动作指标权重波动性大,使总体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偏低,满意度也不高(见表15)。
2.3.2 测试赛各测试指标权重的重置
测试赛测试指标的权重在指标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影响到比赛的最终得分,是提升竞技健美操训练的重要理论依据。运用“行家加权法”,将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成套动作4个一级指标分别送于29位专家进行评定,专家按0~10级给各一级指标加权,回收后统计整理得出表16。为方便实际操作进行整数加权,再次对以上权重系数进行专家访谈,最终得出表17。
重置的指标权重如下。一级组:形态机能15%,专项体能20%,专项技能30%,成套动作35%;二级组:形态机能20%,专项体能25%,专项技能25%,成套动作30%;三级组:形态机能25%,专项体能30%,专项技能20%,成套动作25%。
3 结论与建议
3.1 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从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和成套动作4个维度展开,设置较为合理,但总体指标评价未体现性别和组别差异。
3.2 2008年测试赛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成绩仅在50至70分之间,合理性与满意度较低,2009年取消了该指标。该指标重要且必要,应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依据正态分布降低其百分标准,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同时添加机能指标势在必行。
3.3 2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较高,但10 m折返跑设置简易, 百分设置上限过低, 平均成绩将近100分,
梯度性较差,建议将其路线调整为两点间折返跑,满分位置提高为: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女18趟。
3.4 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标准以竞赛规则为导向,测试内容均为各年龄组规定难度,合理性和满意度在4项指标中最高,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运用“自选难度分×质量分”的形式得出评定结果,更好地反映测试者水平。
3.5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标准设置较为合理,其测试内容为规定套路,评价标准以竞赛规则为导向,但评分采用“动作分×完成分”的形式导致平均成绩降低,换算过程不够明晰,导致满意度受到一定影响,应将评定方式更改为(动作分+完成分)/2,提高合理性与满意度。
3.6 2届测试赛仅有一级指标权重且波动性大。对4个指标按年龄组别分别加权,重置的指标权重为如下。一级组:形态机能15%,专项体能20%,专项技能30%,成套评定35%;二级组:形态机能20%,专项体能25%,专项技能25%,成套评定30%;三级组:形态机能25%,专项体能30%,专项技能20%,成套评定25%。
参考文献:
[1]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2]关于下发《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9.
[3]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李洁,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监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陈国平.我国青少年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5):7072.
[6]张洪振,金逵,陈文新.我国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