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雅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创作过非常多的文艺佳作,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近几年,广播文艺创作发展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客观上,广播节目直播化的形态发生变化。播出平台的减少,播出时段的减少,没有创收的尴尬局面,都使广播文艺节目费力劳神又不讨好。二、主观上,专职广播文艺工作者数量减少。很多编辑记者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或者实地采访,也不愿耗费人力物力去精做一期音响、音乐、配音相当考究的30分钟的文艺节目,所以就出现了有时很多作品参评,却评不出好作品的局面。
一、主题与审美
文艺节目应该实现3个功能:提供欣赏、传播知识、引发思考。 艺术审美是指听众在欣赏文学节目全过程中享受到作品带来的愉快感受。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数次参评的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听上去很美。比如《西部寻音之旅——传奇漫瀚调》《薪火传承·长调文化》《爱·过》《妈妈的红色光影记忆》等,有歌有曲,有讲有述,有音响有特效,有表演有情景再现,手法新颖,编辑技巧也有创新。听起来很好听,有一定的可听性,体现了文艺作品的欣赏性。但在主题的选择上稍逊一筹。有的作品对主题的挖掘不够,有的作品主题游离,过分注重生活享受和都市情感状态。在文艺创作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要适度。
二、讲述与呈现
并非所有的节目都要强调鲜明的主题思想,但好的节目一定是有思想性的,一定有自己的立意——你通过节目想让听众思考一些什么问题,你在这个问题上持一种怎么样的看法或态度?文艺作品本身可以承担一部分思想性,另外一部分不是靠编辑有意提炼,而是靠节目的讲述方式。
比如《乡恋——出门人的歌》《广袤大草原与浪漫法兰西的童心对话》《别了,惠特尼·休斯敦》《触摸一颗陨落的星》等等节目,从题目上,我们可以想见这些文艺作品都有很好的立意,至少在创作之初,有很好的想法,想表达出一些内心深处的东西。但是,细听这些节目,我觉得是在表达方式上有问题。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要的是“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可见讲述方式的重要。这些节目虽然表现的主体大致相同,但节目水平还是存在高下之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的讲述方式。
问题出在哪儿呢?
1.常态节目。常态节目的形态限制了精品节目的显现形式。主持人的解说词只是常态直播节目的串词而已,没有任何思想性和艺术性。
2.平铺直叙的表达。开场词、播放歌曲、介绍背景、再播放歌曲。努力想表达什么,但却什么都没有表达出来。
3.无策划、无创意的形态。很多节目没有前期策划,编辑手法和后期制作的技法老套陈旧,整体效果和立意、表达上都不到位。
三、细节与线条
在所有的文艺作品中,最感人的地方往往是某一个具体的细节。
比如《畅游西部——一路花儿一路歌》节目,在描写西部歌王、甘肃花儿传承人马金山的时候,就有一些很细微的刻画和描写。比如写到马家三代同唱一首花儿的时候,就有对爷爷的描写,还有记者告别马家三代起身的同时,身后响起孙子稚嫩歌声的细节描写,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回身录下了三代同唱花儿的这个戏剧性场景,这才有了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这样的一些细节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使全篇的情感高潮有了立足点和落脚点。
四、音乐与音响
构成广播声音的三要素是语言、音乐和音响。拿文艺作品来说,如果没有音乐和音响,就只剩下语言了。音乐音响在文艺节目中的作用主要是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提示背景、实现场景转换等等。但它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甚至喧宾夺主。
风花雪月总关情,文艺说到底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做好文艺节目,需要具备的不仅是丰富的文学知识、良好的艺术感觉,更重要的是职业精神、诚实的品格和一颗纯净的心灵。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