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记者怎样抓新闻?

2013-04-29 00:44秦承民
新闻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消息事物运输

秦承民

我们的职业名称叫新闻记者,这就规定了记者要以捕捉新闻为第一要务。采写消息是记者的基本功,不论是大报记者,还是企业报记者,其能量大小、水平高低,首先要看他能否笔触独到地写出引人入胜的消息。

作为新闻主体的消息,在铁路企业报上的数量并不算少,但真正有分量的消息实属凤毛麟角。要说不足的话,主要问题有几方面:一、信息量少。大量的消息停留在机关活动、工作动态和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反映企业倾向性、全局性、信息容量大的消息很少。二、报道面窄。从报道选题上说,着眼专业角度、技术层面的内容较多,社会性、人文性不突出,一些消息成了专业技术简报。三、立足点低。囿于一站一段、一时一地看问题多、选材多,高屋建瓴地反映企业重大主题、重要问题的消息少。四、可读性差。许多消息是“材料剪贴”、“文件摘抄”的二手货,内容空洞、大话连篇,失去了新闻鲜活性。

产生这些不如人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够、深入不够、思考不够。理论、政策的高水平要靠长期学习积累,作为记者不加强学习,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可能对重大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己恍如隔世,怎么会对事物作出新闻价值判断?干记者不能浮在上面,一定要沉到社会底层去观察事物、去检验上级决策、去做职业调查研究。只有胸怀全局,对工作区域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对新闻事实进行纵横比较分析。其实,记者采访写作过程,也是认识思考的历程。所谓的记者勤快、作风艰苦,主要是说脑子勤快、思维艰苦。越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越能发现新闻的本质价值。

企业报记者应该怎样抓新闻?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略做粗浅概括:

——从发展趋势上抓新闻。探索事物运动中的矛盾转化及发展规律,比较容易抓出新闻。伴随铁道部的撤销,中国铁路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去行政化”官本位体制,明确企业市场化经营主导地位,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引导铁路职工认清官本位管理体制与运输经营组织管理的区别及比较优势?怎样看待车机工电辆等单位由一线站段转变为“后厂”运输服务单位?这不仅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改革必须理清的问题。只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抓出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从事物联系上抓新闻。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上观察思考问题,既能防止片面性,也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今年7月初,呼和浩特铁路局在包头、呼和浩特、集宁间开行了160km/小时城际列车。一些新闻媒体以运行图调整、列车时速提高、方便旅客出行为内容予以报道。如果用联系观点、空间视野来看待此事,就会觉得开行城际列车不是铁路一般化的事情。自治区是能源输出大省,中西部城市发展均受交通瓶颈制约,开行城际列车客观上弥补了呼包集城市布局缺陷,为沿线城市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经济互动创造了交通条件,对改善自治区经济结构、发展城市经济也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从倾向性上抓新闻。事物的发展,往往会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些铁路单位把走向市场的着眼点放在了改革货运办理服务方式上,把企业机制改革的立足点放在了“前店后厂”运输架构配合上。我们万不能简单化地对待这个问题,要全面深入的研究货运改革会对铁路管理体制、运输机制以及物流业带来的影响。随着营销力度加大、货运量增多,传统的运输清算机制是否合理?货源丰欠时区域内运力怎样调配?迄今为止,货运改革的报道研究还停留在浅层次服务方式上,没有涉及深层次配套改革问题,这样会迟滞货运改革的深化发展。

——从结合部上抓新闻。铁路企业报常见大量的一站一段、从安全生产到运输管理的报道,单调老套,难出新意。曾开展的“关注结合部,强化安全基础建设”系列评论报道,大多篇幅都局限于工种岗位监控、作业环节衔接等技术层面上。虽反映了不足,但多数是浅层次问题。如果换个思维角度,多从现行体制机制与运输生产组织、现场职工与层级管理者关系等结合点上来分析研究安全生产,也许能发现深层次问题,在报道上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消息事物运输
美好的事物
一张图看5G消息
奇妙事物用心看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消息
消息
消息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