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反思

2013-04-29 18:24王军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城市化社会保障

王军

摘要:本文依据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探讨了“逆城市化”问题的提出,分析了我国“逆城市化”的现状,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交通堵、就业难、房价高、看病贵等“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或者远效转移的现象,如“逃离北上广”、“非转农”、“城转农”,等等。据此,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当前出现的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与理论上的“逆城市化”根本不是一回事。如何客观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科学分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问题,对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逆城市化”问题的提出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过程就是“逆城市化”。

(一)“逆城市化”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思想是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在他的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最早提出来的。在这本书中,霍华德想尽力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建设一个集农村和城市优点于一身的人居环境,以此来提高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霍德华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逆城市化”思想的最初起源。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19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迈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缩减,人口和其他资源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流动的现象,特别是流向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和小城镇。这种现象被美国的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首先发现,并命名为“逆城市化”。其含义是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中出现了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犯罪增长、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一部分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和郊区流动的现象和过程。也就是说,“逆城市化”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问题,导致城市生活中的压力日渐增大,引发的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的一个过程。

(二)“逆城市化”的特征

相对于城市化而言,“逆城市化”则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人口郊区化。人口郊区化是城市化的继续,也是“逆城市化”的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上涨和竞争压力等因素,使得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或者人口白天黑夜往返于郊区和城市之间,呈“钟摆式”人口移动,这些都是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表现。

2.大城市人口减少。在“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城市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周边的郊区和农村,大城市人口就会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这在西欧一些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如英国,20世纪50年代大城市人口每年减少2万,20世纪60年代每年减少4万,20世纪70年代每年减少9万人,人口减少数量表现出逐年递增态势。而其他国家如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3.郊区和农村人口回升。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外移,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迁往郊区或城市附近的农村,郊区和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回升,城市人口比重则逐步下降。

(三)“逆城市化”的原因

“逆城市化”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徙流动的结果。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形成“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就出现了人口向物质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转移的现象,这时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开始加快。而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中的地价上涨、就业困难、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此时,城市开始出现各种“城市病”。因为不堪“城市病”的压力,有条件的居民开始向远离市区的郊区或农村扩散,这一过程就表现为“逆城市化”。

2.现代城市工业布局变化是形成“逆城市化”的重要推手。在一些工业高度密集、工业结构老化大城市中,一些企业因为生产成本、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再适合继续在城市生存,不得不迁出城区,在郊区或农村建立新工厂,吸引劳动力由城市流向郊区或农村。此外,一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也会引起本国城市工业的重新布局,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或农村转移,形成“逆城市化”现象。

3.交通、电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形成“逆城市化”的技术因素。高速公路、电子通讯等高技术交通和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为人们的出行和信息沟通提供了巨大便利。网络技术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娱乐和购物。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们白天聚集于城市,晚上分散于乡村成为可能。

二、我国的“逆城市化”现状

发达国家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主动选择向小城镇和农村靠拢。反观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目前虽然也有部分地区城市人口向郊区或农村回流的现象,但这种回流并不是人们的自由选择,而是束缚于户籍的非正常流动,与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还相去甚远。

(一)土地价格制度导致的反常“非转农”现象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地区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办理“农转非”手续的人在逐年减少,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有人把户口从城市迁到农村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目前执行的号称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制度。目前,我国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国家划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了保住这一“红线”,政府严格控制征地和土地转让,再加上各地政府为了把土地卖出高价,都会心照不宣地执行“非饱和供地”策略,土地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地价越来越高。对于城市而言,征地只能从城市近郊的农村开始,因而,城市近郊的农民就能够在政府的拆迁中获得巨额的征地补偿,正是这些巨额的经济利益,才促使很多城市人口把户口迁往农村。

(二)农村户口升值引发的公务员主动进村“当农民”现象

在就业压力增大、无数人争考公务员的当下,浙江义乌市前些年却出现了部分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愿意“当村民”的现象。拥有公务员身份的群体之所以选择“下乡”,既不是因为农民地位提高了,也不是因为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了,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附着在农村户口上巨额的经济利益。比如在义乌市,假如本人户口在农村,旧村改造后,就能凭户口分到108平方米的宅基地,并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盖起4层半的房子,这样一来,这片土地上的房产每年仅房租收入就可达十几万元。一纸农民“名分”,使他们既可以享受城市公务员的收入与待遇,还可以凭农民身份获得巨额征地补偿,一些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他们还可以凭农民身份参与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分红。正是看到了农村户口的潜在“价值”,一些城市的公务员才选择了放下身段,把户口迁移到农村。

(三)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保障不到位造成的被动“逃离北上广”现象

我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既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也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随着一线城市生存压力逐渐加大,从普通农民工到大学毕业生,许多人开始对大城市失去了兴趣。据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的调查显示,有近四成受访者有过从一线城市“逃”回二三线城市的经历,从城市“逃”到集镇和农村者也不乏其人。这与当前城市吸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而同时又尽可能少的承担对他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直接关系。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进城务工人员长期在基本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保障水平低的社会底层徘徊,生活被日益边缘化。再加上不断上涨的房价、持续走高物价,使很多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不得不被动选择返回农村或二三线城市生活。

三、对中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反思

我国个别地区的城市人口反流郊区或农村的现象,虽然对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就业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城市化进程理论和我国“逆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与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注重城市资源集约利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城乡居民基本权力均等化

我国的“逆城市化”现状表明,户籍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住房、消费(如购车)、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的待遇,人为地把人们的身份划成三六九等,使得人们在变换工作、跨区流动时不得不考虑自己户口上所附着的各种利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口的自由流动。要推进城市化,尤其是加快中小城镇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剥离附着于户口上的各种利益,让生活在城乡的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社会化公共服务。

(二)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让城市各阶层平等享受城市化发展成果

由于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公共福利等各方面的构建还不到位,均等的保障制度、社会服务还没有建立,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还难以摆脱生活成本高、个人收入低这一尴尬境况,不能很好地、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不得不选择返回农村老家或到二三线城市奋斗。科学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政府就应该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进城务工者申请保障性住房创造条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就业扶植服务,使进城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本地城市居民能够真正地享受到实质上的平等待遇。

(三)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还城乡居民绿色生活环境

城市环境日益恶化是部分人选择逃离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城市发展实践也充分证实,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化进程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生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要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改变城市发展重量不重质的陈旧发展理念,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统筹搞好城市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为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创造良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注重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资源能源短缺的状况也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城市生活成本高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走一条资源集约利用的道路。一方面应着重于创造资源组合、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与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郞咸平.中国的逆城市化之殇[J].城市住宅,2012(06).

[2]周佳,李忠富.我国逆城市化研究及其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12(32).

[3]耿丽莎.中国“伪逆城市化”现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1).

[4]张准.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2(01).

[5]袁业飞.“逆城市化”已经提前来临?[J].中华建设,2011(08).

[6]中国式“城市逃离”,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N].潇湘晨报,2013-5-8.

(作者单位:军事交通学院政治部)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城市化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