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摘要:本文分析了女子防身术课程普及开设的客观环境需求以及个体主观需求状况,认为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针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犯罪案件也随之增加,女性非常有必要学会防身手段以备不时之需。高校体育应该遵循其教学特点并与时俱进,普及开设女子防身术的教学课程,对女性学生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高校;普及;女子防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30-02
根据联合国2008年统计资料,全球平均每年120万人因暴力伤害而死亡,有370万人受重伤,250万人致残,78.5%以上的女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性侵犯。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暴力犯罪的发案数量不断增多,暴力化程度越发严重,恶性大案接连发生。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等典型暴力犯罪逐年大幅度上升。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计发生杀人、强奸、故意伤害致死、爆炸、抢劫、绑架等命案10803起(不包括强奸、抢劫、故意伤害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所有命案被害人中女性比例达到73.8%,显而易见地属于易受侵害人群。[1]与此同时,网络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日常信息平台,通过搜索杀人、强奸、抢劫、绑架等带有暴力犯罪性质的词汇,大量的相关新闻会显示出来。仔细翻看几页就会发现,占大多数的受害者依旧是女性群体,并且近几年的受害女性呈年轻化态势。
青少年时期的女性靓丽而单纯,对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女性大学生群体,生理已经处于成熟期,为了彰显自己的青春风采,更是在化妆与衣着方面表现的大胆前卫。同时,受社会客观因素影响,女性大学生的社交手段也是种类繁多。但是,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普遍存在情商发展滞后于智商发展的情况,因此,女性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并没能够达到其年龄阶段应该具备的个体特征。这就间接导致了近些年来,在全国的很多高校中出现了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凶杀、情杀、强奸、抢劫等事件。可以说,当前的大学女生可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而高校教育有义务与责任强化大学女生的生理指标,提高她们的情商水平,较少或避免她们遇到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高校针对女性大学生普及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其影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女性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防范意识
很多以女性大学生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案件显示,受害人在被侵害行为发生前,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缺乏主观预判性。[1]也就是说,当前女性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所谓安全防范意识,主要指行为人主观上对于客观所存在的可能导致自身陷入危险状况的一种预先判断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能够使主观行为人通过自身的行为或积极利用客观环境中的优势阻止即将发生的不利事件,或将已发生的不利事件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由于女性大学生群体具备了大学生群体的一般特征,即步入大学校门前基本上是一直处于高考要求范畴内文化课的高强度学习状态,对于非高考要求范畴内的生活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低,安全防范意识更加没有被重视和提高。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该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开设,并非仅仅教授女性大学生群体搏杀手段。从安全意义上来讲更注重防范意识的开发与引导。课程结合受害人为女性大学生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案坏境、犯案手段,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女性大学生设计并想象可能面临的危险环境,从主观方面使这一群体对于自身的人身、财物安全的注意力显著提高,把握危险信号的特点,增强对各类客观环境安全性的分析能力,有效提高个人对于潜在危险的预判性。
二、全面提高女性大学生群体的自救能力
防身术的真正核心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运用符合法律要求强度的反抗行为,制止犯罪行为人继续暴力侵害的手段与方法。这与格斗派别以及施术者本身的体重、身高等生理指标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要做的就是,了解人体的最脆弱的生理区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的打击技巧,以最快的进攻速度获得最大的进攻效果,对暴力犯罪行为人造成足以令其丧失进攻能力的伤害。但是,这样的有效反抗行为,是必须要掌握生理与心理的必要知识的,同时还应做好准确处理自身随时可能出现的损伤情况。
高校女子防身术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攻防移动方式、打击技巧、摆脱技巧等,还包括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支持及损伤的紧急判断与处理方式,还有在出现危险信号后应当作出的正确避险行为指导。这些知识,可以很好地弥补当代大学生自救知识不足的缺陷,使女性大学生对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或导致自身出现的伤害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例如,被跟踪后的正确求救方式,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正确治疗方法,等等。科学合理的自救措施不但能够防止环境情况或伤病情况的继续恶化,还可有效避免或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甚至挽救宝贵的生命。[2]
三、全面提高女性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对于女性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能力重点表现在其本人与周围师生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能力,独立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对各种新颖环境、人群与知识的融合能力。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普遍精神愉快、奋发努力、情绪饱满,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环境。[3]相反,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就容易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不能够及时疏导,很容易诱发犯罪行为的产生。一些针对性女性大学生的暴力强奸、伤害等案件表明,其犯罪行为人往往是受害者的同学或朋友,而犯罪行为的发生诱因都是由于生活、学习或工作时的人际交往不当所造成的。
女子防身术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结合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引起女性大学生的主观思考,明确交际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个体认知感,完善自身的情感意识,使女性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语言、行为方式产生思考与反省,引导他们在沟通与合作方面积极提高自身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女性大学生对于各类所处的客观环境的辨析能力,影响对于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能力,这不仅有效避免了女性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自身与个体或群体的交往能力,客观上也加强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3]
四、全面提高女性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
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中所有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伴随社会的发展及不同学科在交叉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学校体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要把道德品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的内容中去,从而有利于社会道德的稳定与提高。无论从年龄与身份的双重角度上来看,女性大学生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个体,那么她们必须明白,在其自身感受社会道德熏陶的同时,也会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正面亦或负面的影响。
很多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行为实施者,本身就是受到社会负面道德的影响继而诱发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那么针对此类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大学女生经行讲解教育,能够激发他们对自身言行道德水平的主观审评。可以看出来,在以针对女性大学生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案例中,涉及到社会道德影响的主要表现在扭曲的“仇富心理”以及错误的“性暗示”判断,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够满足犯罪分子这两点心理指向性的条件,很大程度上也就避免了自身成为被袭击的目标。因此,女性大学生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男性面前显示出过于轻浮、随便、富有的行为或状态,这些都很可能导致自身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学习结果,要让女性大学生树立只有提升个人的道德品修养与行为准则、才可以赢得身边同学、朋友或将来同事的尊重的明确信念,有效降低潜在危险的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实用女子防身术课程在高校予以普及开设,对于当代女性大学生的个体完善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意义,同时亦符合当代女性大学生的知识需求。[2]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以及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行为,让女性大学生在高校的课程学习中掌握一门专门服务于其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技能,就显得十分必要。相信伴随高校实用女子防身术课程的普及开设,女性大学生必然会拥有更美好的灿烂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克强.现代制暴防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杨乃静.高校开展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分析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3).
[3]陆孝光,柏中权.女子防身术与女大学生生存本领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