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013-04-29 12:17:52汤永成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选官科举制考试

汤永成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五种选官制度。其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

1.背景: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人们共同劳动,收获共享,和睦相处。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都推选富有生产经验的劳动能手和具有指挥才能的英雄,充当本部落联盟的带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保卫者。

2.含义:人们通过民众大会推选有才能的人和罢免不称职的人。

3.标准:才能与品德。

4.特点:民主选举,选贤任能。

(二)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

1.背景: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

2.含义: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让他们世代相传,称为“世卿世禄”制度。

3.标准:血缘关系。

4.特点:按照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是王权与族权的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三)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1.背景:春秋时期以后,随着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2.含义:一种主要用来奖励军功的爵位制度。

3.标准:军功。

4.特点: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四)汉代:察举制

1.背景:为了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2.含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标准:才能与品德(声望)。

4.特点: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自下而上的选官),而把任命权集中到中央。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支配。

2.含义:依据门第高下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3.标准:门第出身。

4.特点:依靠门第选拔官吏,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之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六)隋唐以来:科举制

1.背景:隋唐时,世家大族日益衰弱,庶族地主崛起,并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政府,以加强中央集权。

2.含义: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2)宋朝科举制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3)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3.标准: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

4.特点:中央用考试方式选官,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5.意义: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制度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有积极作用。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持了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

【方法指导】

一、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选官制度的实质: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为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选官制度的标准:先秦至隋唐前期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3.选官制度的方式:由世袭、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制度的地位: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历代选官制度在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5.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

二、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启示

1.从选官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来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乎国家兴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建立丰功伟业的统治者,他们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在用人或选官上实行任人唯贤、唯才的路线;相反,用人唯亲、唯资、唯财的统治者,社稷江山总是难以长久稳定。

2.从选官制度的标准来看,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从实际出发,并注意把握人的德和才的总体与大端,而不拘泥于其“小善”与“小节”,才能真正地发现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

3.从选官制度的方式来看,强调对人才的考察,既重视科目考试,以观其文化素养,更重视其实际表现,以观其操行与才能。这种重视多渠道选拔人才的做法,就为正确用人与选官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决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中国科举制;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猜你喜欢
选官科举制考试
归纳总结“摸透”科举制
古代的考试
新少年(2021年11期)2021-11-05 13:07:08
希望不是作秀
南方周末(2020-09-17)2020-09-17 11:19:29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紫禁城(2020年2期)2020-05-25 08:02:36
“科举”
环球时报(2018-10-15)2018-10-15 04:16:41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准备考试
汉代水衡都尉初探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