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德群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预防与控制的措施。方法本文采用参考文献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不同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发因素与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关控制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结果通过资料研究,在几个社区设置实践点,通过控制引发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使得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提高了社区的管理力度,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水平。结论进行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够提高社区内部的质量与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医学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区内人们之间的互動与协助关系,避免高危病发人群的出现。
【关键词】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慢性病,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病例种类增多,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相关统计,慢性病已成为城市以及农村导致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慢性病中,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人数的2.6%,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的18.8%,且发病人群多集中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发病多集中为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对社会劳动力的剥夺,影响了多数人的工作与心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社区中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现状,对慢性传染病的相关因素加以预防,从而间接控制其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心情指数,减少慢性病对家庭的影响,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对社区内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看病费用高、不及时等,而这类问题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发早期未能够及时发现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对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关注。
本文通过对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社区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其中的病发因素以及社区预防工作的进度,从而得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所调查的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人数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龄在4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2±5.41)岁,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调查者资料之间不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从政府、社区、个人以及单位等不同方面、环节控制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参考文献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不同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发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0.05,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资料显示,进行调研的社区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并提高了社区内人们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诱发的危险因素的相关医学知识,从而使得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讨论
3.1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饮酒、吸烟、遗传性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均属于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够造成社会人群的死亡,也能够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从而成为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控制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有效预防,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情指数。
3.1.1饮酒饮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质,而是饮酒习惯不当造成的。酗酒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适量饮酒可以促进人们血液循环。酒的种类不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适当饮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过多饮用白酒,则会导致人们精神出现过度亢奋、混乱,从而使人们行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围,危害自身与社会。
因此饮酒的方式不同,成为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1.2吸烟吸烟是与饮酒同样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烟与酒不同,适量饮酒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但是吸烟则有害而无利。研究证明,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当人体中存积的尼古丁含量过高时,便容易使血管出现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病症。
烟草燃烧后会产生焦油,这种物质是引发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质,这种有害物质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从而导致患者血管变硬、收缩、缺氧,进而诱发心脏病。
根据研究证明,香烟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易诱发癌症,且诱发癌症的种类高达四十多种。
3.1.3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静坐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不仅会使人体内脂肪增生,还会间接改变人体的体形,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体内新陈代谢活动紊乱,血胆固醇增高等。
3.1.4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不规律也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利于肠胃吸收与蠕动,不利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饮食文化也不断提高,因此造成了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很多人顿顿大鱼大肉,而粗粮摄入量低,从而容易导致胆固醇过高,营养不均衡。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应该改善食物饮用规律,例如菠菜中含铁,老年人应该少吃。而作为青壮年长身体时期,则应适当补充肉质营养。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饮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3.2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预防[1]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由不同社区根据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发情况制定不同的宣传计划,让全民了解非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诱发此病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从人们自身做起,从而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3.2.2社區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社区动员[2],还需要获得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经费支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提高人们对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意识,通过改善慢性病的病发环境,进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预防工作针对高危人群,应该从三个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3]。
一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级健康促进工作,从危险因素中加以控制,从而缓解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4]。
二级预防即从体检、定期健康检查、身体普查、社区定期健康问卷等方法进行慢性病的控制,尽早发现慢性疾病,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三级预防即进行及时治疗与康复性的指导,通过提高患者心情指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个性化护理、循证治疗方案等延长患者的生命,缓解患者病情。
通过采取递进的方略从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区综合预防工作社区综合预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5],即控制社区内的吸烟率、限制社区内的成员酗酒、制定合理的饮食健康计划、平衡膳食,鼓励社区内的相关民众积极进行运动,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通过以上预防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预防意识,有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预防的根本目的[6]。
参考文献
[1]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215-216.
[2]项海青,刘庆敏.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9):26-28.
[3]吴雪媚.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J].中外医疗,2012,31(4):8-10.
[4]许燕君,马文军.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71-73.
[5]杨红,张云君,方萍,等.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8,23(5):33-34.
[6]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