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敏
3月底,一则“京东运营小二腐败事件”的消息引爆了舆论:京东商城一位采购经理从供应商处高价采购赠品谋取不当经济利益,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已被公安机关刑拘。
芷处于行业低谷的电商行业,却频频曝出贪污事件。2012年5月,阿里巴巴就曝出聚划算事件,当时的负责人甚至被刑拘,此后淘宝内部又有多名“小二”因涉嫌腐败而被处理。2013年初,拉手网同样被曝出采购员向商家索贿事件……贪腐已成为很多电商公司最为头疼的内部管理问题之一。酒仙网CEO郝鸿峰就曾经表示,很多电商企业大笔烧钱的背后甚至是企业亏得越多,个人赚得越多。
不仅是电商,近段时间,从鸿海精密到劲霸男装等传统行业,再到朗讯、西门子、中兴等电子产业,企业内部腐败问题频频被曝光,内部腐败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心腹大患”。
不可否认,不论企业怎样对外宣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事实上,在企业中一定是员工有员工的算盘,经理人有经理人的算盘,老板有老板的算盘。人人都在打着如意算盘,这几个算盘打的又是不是同一本账呢?
欲壑难填,贪腐一直是寄生在企业内部的暗疮。在利益面前,人们总能找到制度的漏洞,贪念一起。“办法”就总比“困难”多。
企业反腐有没有一把万能钥匙?
世上无圣人
新安人才网培训师施晓菊
2011年2月,万科的董事长王石先生在一次访淡节目中,谈到了企业制度问题。他认为万科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企业机制,简单不复杂,透明不黑箱,规范不权谋,责任不放任,并一再强调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圣人。他坦承自己也有很多罪恶的东西,所以需要用制度来约束,抵制人性中恶的一面。
听了这段话,结合以上的案例,不禁又让人想到了另一个圈子——中国足球:从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到足协的干部、最高领导……全方位腐败,前仆后继,难道他们都是坏人吗?显然不是,制度不规范、职能不清晰、职业化程度不够才是根本原因。
托尔斯泰说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人之初,既无恶亦无善。随着经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变得既有善又有恶,最后成了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当无人监管、制度不严时,魔鬼自然会慢慢滋生,天使会悄悄退去,最终魔鬼掩盖天使。
在企业管理中,只有遵循人性善恶相合的特征,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建设有战斗力的团队。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进行规范健全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问题之关键,治病之良方。合理健全的制度建设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天使一面,抹去魔鬼的阴暗面。企业的所有者更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定,维护制度的尊严。
其次,企业要大力提升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的核心思想是契约精神,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会为自己的职业品牌加分,从而更具职业竞争力;反之,如果有一次不诚信的行为,会严重损害职业形象和品牌,甚至断送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要让员工珍惜自己的职业品牌,在面临利益诱惑时有敬畏之心。记得25年前刚上班时,一个领导告诫我说:厂里的东西,哪怕是一张信纸都不要拿回家私用,养成好习惯,对你的成长有帮助。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受益至今。
最后是企业也要充分尊重员工,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信息公开透明,让大家有选择的权利,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在机会上平等,员工努力付出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
总体来说,今天的企业要持续发展,除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就要靠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员工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靠的是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几个人。如果人选错了,有制度和文化保障,纠错换人还是可行的。
人人皆有私欲
安徽省国元商标事务所总经理汪邦顺
企业内部环境的不公平是贪腐滋生的温床!
企业,无论大小,都有一个内部环境,有领导,有员工,有制度。而贪腐行为之所以普遍存在。究其诱因,我认为主要有二:一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不公平,二是员工对贪腐后果的认知不足。
员工进入一个企业,其最初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贪腐,之后为何卷入其中?企业内部环境显然难辞其咎,尤其是企业薪资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实践中,相对于自身薪资的高低,员工往往更在意与其他同事的比较。面对利益分配机制,员工会将自身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与所获的回报进行对应。处在不公平环境中的员工,借职务之便进行贪腐,便有了自认为“合理”的动机。
因此,完善薪资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营造尽可能趋于公平的内部环境,可有效降低员工实施贪腐的概率,减少贪腐发生。
企业中,那些身居要职的员工,时时面临着来自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贪腐诱惑,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即便网商泰斗抑或国际名企,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不可谓不完善、不严密,缘何员工腐败行为仍然频频发生?为了私欲去冒险的贪腐者,多数对贪腐的后果认知严重不足。故企业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应加强对贪腐后果的提醒和警示,尤其针对那些重要岗位员工,让他们直观地认识到贪腐行为可能对事业、个人声誉乃至家庭的损害,强化对后果严重性的认知。
人人皆有私欲,让人们从思想上畏惧贪腐带来的后果,才是遏制贪腐发生的最有效方式。
预防大于救治
中国科学院合肥安恒光电有限公司管理顾问钱自胜
过分的贪欲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如果不在法律上、制度上、管理上等对其加以抑制,它就会像人体中的癌细胞一样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它所产生的毒素非常严重,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贪图享受,不劳而获,不求上进,最终占领整个机体,那么这个社会离分崩瓦解就不远了。
从企业来说,根治企业的腐败,首先要有国家完善的法律。我们国家对受贿有严格的执行条款,但是对行贿的人却没有完善的执行条款。所以,我们很少见到行贿人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末雨绸缪,预防大干救治。企业要想防止腐败毒瘤的扩大,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建立起“防腐”制度,就必须建立相关的审计部门,并给予相应的必要的权限,不能徒有形式。这是堵。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地警钟长呜,不断地给员工以“廉政”灌输,告诉大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疏。此外,企业的审计还必须要定时、定标准,并作为一种制度沿袭下来,如此才能更有效果。当然,企业反腐,还需要来自自上而下的全员支持。企业的高管必须要亲自挂帅,对于敢于“越雷池者”能够遵章办事,依法处罚,毫不姑息和迁就。只有如此,才能让反腐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还要经常教育我们的员工,贪欲会给我们带来不幸。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哥哥进入山洞时,看到那些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就什么都不顾及了。结果被强盗发现他在洞里,招来杀身之祸。影视巨星刘晓庆,一次又一次地偷税都没被发现,使她沉浸在这“喜悦”里,于是干脆放开胆子大干。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她也难逃法律的制裁。现今社会上许多人又何曾不是这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呢?可见“贪”宁不可沾啊!
总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在国家的大框架下,必须“依法办事”。人自身的劣根性,促使企业必须建章立制,有监督的权利才会最大程度地规避内部腐败的风险,才会让企业在健康的体制下,迎风破浪,更好地参与外部的市场竞争。
所以。我认为,企业治理内部腐败没有一把万能钥匙,而应该依法办事。同时,在企业内部制定好各个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再加上时常的教育,全方位地防止内部腐败的发生。
容忍腐败是对制度的最大践踏
安徽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义海
企业腐败根子在制度,腐败分子多是钻制度的空子。很多企业没有把打击腐败防止腐败作为一项制度来安排,没有防范机制,没有监督发现机制,有些甚至连惩罚制度都没有。除非特别严重的交由司法机关查处外,一般的轻度腐败行为就任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助长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一般来讲,我国企业在制度上“人治”现象比较普遍,因而“腐败”发生率很高。而西力‘企业因为重视制度流程,以法治企,因而“腐败”现象也少得多。以法治企,建立企业制度,这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认识与决心。要充分重视从制度上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性,从流程上制约相关权力寻租,日常管理中加强监督,并密切关汴财务等相关成本指标,以便于腐败现象发生时能够被尽早地发现。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不能保证完全杜绝企业腐败,腐败存在有其必然的土壤。制度总足人定的,那它必然会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人性是贪婪的,总有人会钻制度的空子,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况且,我国的企业多处在高速发展期,多数还没有对防范腐败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要防止腐败,企业不仅要有制度,而且在制度的监督执行上要常抓不懈,千万不要认为有制度就可高枕无忧了。企业高层要密切关注企业运营中随时出现的不正常现象,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充分利用民间媒体渠道,搜集内部民意信息,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发现企业运营中的不规范做法,随时予以纠正。
企业腐败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任其发生、发展,容忍腐败是对制度的最大践踏。因此,遏制腐败,反对腐败,必须加强教育,从制度上铲除其发生的土壤,在日常管理中加强监督与榆查。发现腐败行为时,就要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并在每个腐败现象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制度漏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预防与治理的闭环。虽然它不会完全阻止腐败的发生,但可以减少腐败发生的频率,降低其不良影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