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园园
音乐老师、酒店管理、国际教育,三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行业成为汪雅萍20多年职业生涯的注脚,但在今时今日,事业上的追逐已不能完全吸引她。接触到宗教并拥有信仰之后,汪雅萍的心愈发宁静平和,现在的她和丈夫同样热爱艺术,与女儿之间的交流平等真诚,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能碰触幸福的能量。“谈到女人的时候,人们喜欢在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可是我觉得小女人也可以拥有大情怀。”在汪雅萍看来,任何时候找到真实的自己都不算晚,毕竟“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王小波语)。“飞机终于落地了”
4月8日,当记者来到汪雅萍的家中进行采访时,她一面热情地招待记者坐下,一面拿出精心准备的下午茶——一壶上好的普洱茶佐以女儿亲自烘焙的甜点。当下的汪雅萍展现的是一种岁月沉淀之美,她眉宇间透露着坚毅,目光却柔和而温暖,满头的卷发被她小心翼翼地拢在脑后,编成了一个蓬松大气的发髻,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恬淡与端庄,这与20年前那个清高自傲的她截然不同。
上世纪90年代,汪雅萍离婚独自带着女儿生活,辞去教师工作后她下海经商并成为备受关注的酒店业“明星”,年轻富有活力、做事追求完美的她在酒店业如鱼得水,员工私底下形容她像“打了鸡血”。
渐渐地,整天脚踩高跟鞋身穿职业装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日子让汪雅萍觉得疲惫,更严重的是,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情感受挫让她每每在夜深时都难以入眠。“我当年的成绩和大环境分不开,每天的觥筹交错让我开始不认识自己了,成天被人捧着。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活得得有多矫情啊,按现在的话讲我那时是个‘女神,成天被人‘供在那,下不来了。”
改变工作、生活节奏的想法盘旋汪稚萍脑中,她急于找到一个出口,释放最真实的灵魂。让她没料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逼着她重新认识自己。
2005年,一次意外伤到了汪雅萍的腿,为此她不得不在床上躺了近四个月,在这之前她甚至从没在家连续休息超过四天。停滞的时光里,她开始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也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汪雅萍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和事业轨迹早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纵然外表依旧如初,内心却已彷徨失落。“那时的自己就像一架波音747,一直在空中飞,飞机是需要加油、检修的,而我在油快耗尽时都还在寻找停机坪。后来我的腿断了,我也终于‘落地了。”这次受伤让她重新找回心灵与身体共同的宁静。
巧合的是,那年汪雅萍正好40岁,正是在那一刻她迎来了“而立之年”,“四十岁的我终于体会到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像一直堵在脑子里的一个塞子被拔掉了。”
汪雅萍一点点割下盘踞多时的光环,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与熟悉的生活分裂开来,并停下事业的脚步转向游历四方,她要远离那种所谓的成功状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异国之旅开阔了她的眼界,也打开了她重新认识人生的游历大门,第二次事业高峰也在不经意间“砸”在她的身上——在国际教育行业,她找到了寻觅许久的人生价值和信心。
学会妥协
对汪雅萍而言,进入国际教育领域可谓水到渠成。
在申请移民和为女儿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期间,
她渐渐发现国际教育的魅力与“潜规则”:这是一个集专业、责任、良心和道德于一身的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洞悉国际教育市场的能力和眼光,需要具备专业和规范的职业素养,当各国留学大门向中国学生和家长敞开欢迎怀抱之时,一些泯灭良心的不法商人利用手中相当有限的国际教育资源“忽悠”善良的中国人,让许多家长和学生蒙受了不菲的经济损失,甚至错失了留学机遇。
经过几年的休整,汪雅萍也做好了重新回归商业世界的准备,正当年的她不愿就这么消沉地生活下去。同时,多年的商业经验、丰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历经历让她敏锐地嗅到了国际教育行业潜在的“吸金”能力。
2008年,回到国内的汪雅萍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汪丽萍,相似的名字曾让不少人误以为她们是亲姐妹,实际上汪丽萍是她女儿曾就读的国际学校的老师,也是国内最早接触国际教育的专业人上之一。经过对教育市场认真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判断,拥有共同的商业理想和国际教育资源的两人几经沟通决定合伙创办一家有良知的教育机构,同年安徽敏学竟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在她们的筹备下成立。
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固然令她喜悦,然而她更看重的是自己另一种层面上的变化——当年那个矫情自负的汪雅萍不见了,她学会了合作与妥协,她明白了团队的力量在事业进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汪雅萍早已习惯了一个人说了算的“独断专权”,她从没有也不需要和任何人合作,这种职业习惯一度影响了她和汪丽萍的合作。合作伊始,她们二人就分工明确,彼此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均分。当初公司是汗雅萍全额投资的,财务管理者是与她共事多年的闺中密友,财务大权一直掌握在她自己的手中,这样的关系如何让合作伙伴信服?
几次冲突之后,她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如果不能学会交流,不能互相弥补对方身上的缺陷,不能形成团队的合力和活力,这样的领导者能带领一支新兵队伍在商业市场中征战吗?
换位思考后,她意识到需要改变公司的管理以表达合作的诚意和自己的坦荡,一次公司例会上,汪稚萍出人意料地将财务大权交到了汪丽萍的手中。
卸下重担的汪雅萍内心愈发坦然笃定,复杂的财务报表再也不需要自己的签字了,她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发展战略框架构建和员工的发展上了。曾经的职场历练让汪雅萍明白归属感和承诺对于员工是多么重要的“奢侈品”,她已经开始谋划对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进行调整,让员工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和利益,在她看来,这也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问题后,汪雅萍率领团队在安徽国际教育领域一路狂飙突进。2011年开始,公司得到更多留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的口碑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广开思路的汪雅萍与安徽省内外多所高等院校正式开始全面深入的合作,为各个院校量身定做了多种合作办学项目。她还在海外合作成立了投资置业公司,筹备创建“π(派)”国际语言培训学校,敏学竟成在业内的“黑马”之姿尽显。
爱是你我
独立且拥有事业的汪雅萍难免不被视为“女强人”,她白天要应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晚上的时间也会被各种应酬和饭局挤满,这样的她更需要事业的满足还是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
十年前的汪雅萍或许会选择事业,但今时今日,家庭在她心目中的位置远远超过事业,她将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视为一个女人的终极目标。“在很多朋友看来,我是骨子里透着十足艺术气质的人,但我更欣赏他身上那股子艺术家的纯粹,他让我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安全感。”谈到丈夫——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传承人李龙斌,汪雅萍满眼的幸福与温情。当年看完李龙斌表演徽剧时,她就为徽剧艺术的神奇魅力和李龙斌精湛的表演深深折服。
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相似的价值观和爱好让这对恋人终成眷属。是否举行婚礼曾让她非常纠结,远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女儿子欣的一席话让她备受感动,“女儿告诉我婚礼是需要众人见证和祝福的,她特别支持我敞开内心接受爱,她的懂事与乖巧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新的感情之中。”
熟悉汪雅萍的人自然知道让她放弃一切防备和抵抗进入一段婚姻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事业上她是一个强者,过往的感情却让她历经刻骨铭心的爱与痛。品尝过背叛滋味的她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而在很长时间里,她封闭心门不接受任何情感,“如若精神上不自由、感情上不忠诚,即使生活再富足也不能让我愉悦”。直到遇上李龙斌,她才发现原来幸福并不遥远,爱也很简单。
丈夫李龙斌多年来一直坚守传统艺术——徽剧。目前,由安徽省徽京剧院排练的大型新徽剧《惊魂记》即将再次与公众见面,此剧根据莎士比亚四大经典剧目之一《麦克白》移植改编而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全剧大胆创新,以虚拟、写意的形式表现莎士比亚经典名剧,这是一次对徽剧的创新发展,将为古老徽剧的传承发展提供另一种思路。“他有太多机会去更广阔的舞台上表演,可是他一次次地拒绝,只为守住自己的梦想,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他要与清贫相伴,但也正是他的执着、责任心和纯粹吸引着我。”感动于丈夫对徽剧传承的热忱和执着,汪雅萍不仅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更义务充当丈夫的助手,为丈夫出谋划策,让更多的人领略传统艺术徽剧的魅力。
提到生命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女儿子欣,汪雅萍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和满足。对于女儿的成长,她是有遗憾的,当年醉心于事业的她并没有在女儿成长的路上给予过多指导,等到她回首时才发觉女儿已一夜长大,“孩子偷偷地长大了,她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我能做的只是希望她更幸福快乐。”
让汪雅萍倍感欣慰和放心的是,子欣是个非常有爱心、懂事的姑娘。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女儿时常会去教堂为身在远方的她祈福;子欣还利用暑假自费飞了35个小时去秘鲁做义工为残障人士当老师。为了帮助当地人在山上建造房屋,子欣不得不学着骑马背石头上山,昼夜的温差把睡在地上的她冻得骨头阵阵刺痛。电话里,汪雅萍听到女儿的诉说后潸然泪下,却仍为女儿是个有信仰和胸怀博大的孩子而骄傲。4月底,汪雅萍举家前往澳大利亚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自小在语言上极具天赋的女儿即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汪雅萍不愿意在这个重要时刻缺席。“女人,不管在什么样的年龄都不能丧失对未来的渴望和幻想”,汪雅萍直言心中也有个梦想,而这个梦想不仅仅与事业相关——她忘不了在法国看到的情景,法国随处可见一对对老夫妻坐在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店里,他们不常交谈,只是安静地发呆,一坐就是一整个下午,然后两人牵着手漫步回家。这也是她的人生目标,和爱人相依相伴,在夕阳下喝着咖啡,分享着来时路上的点点滴滴,岁月静好,自在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