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
北师大发布最新教师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中男性比例越来越低,“阴盛阳衰”的现象愈加严重;不仅新晋教师中男性人数在减少,而且在职教师中男性也纷纷逃离;越是在大城市,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越严重,在北京,小学教师中八成是女性。
毋庸赘言,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是后果严重的社会问题。诚如北师大李琼教授所言:“性别角色认知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家庭教育所不能达到的,而在学校教育中,幼儿园、小学又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接触的都是女性,就会导致孩子们性别角色认知缺失。”
中小学男教师比例的高低与收入密切相关。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男性是家庭经济支柱。虽然教师岗位当前在我国也属于收入稳定的体面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低,但许多男性一般对家庭收入有更高的期待。在日本,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要比一般公务员高,与之相对应的结果是,日本中小学男教师比例高出中国近10%。尽管我国的教师法从一开始就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但又如新近的消息所指:这一规定18年都未曾执行到位。另外,即便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也往往低于公务员一两个档次,这也是男性不愿当教师的重要原因。
收入,当然也不是男教师减少的唯一原因,也有很多热爱教师职业的男教师在职。但“硬币是两面的”,越是在面对不理想的教育环境时,就越感到不可忍耐的痛苦。只教书不育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让一些本来矢志于教育事业的男教师产生困惑,难以自解,因此外在的逃离也就不难理解。
而在社会上,一方面许多人盼望男教师多一些,让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多一点阳刚之气,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男性亲属从事这一行业。不久前,在回答为何某些高校按性别划投档分数线,而且女生分数线明显要高于男生的问题时,教育部回答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男教师的缺乏,是不是也影响“国家利益”?无论怎样的逻辑,“拯救”男教师都应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其实,社会上每一份职业都需要性别的比例均衡与调配,只有令每一份职业都具有尊严满足感,才不会出现性别职业失衡。
(童话摘自《大众日报》2012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