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叙事节奏和悬念设置的方法探析

2013-04-29 07:52王双颖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叙事悬念纪录片

王双颖

【摘 要】纪录片秉持真实叙事的原则,并巧妙地蕴含主观态度于叙事中。通过叙事来表达主题对纪录片来说无疑至关重要,要加强纪录片故事性和艺术性就需掌握叙事节奏以及悬念设置这两个关键的叙事元素。

【关键词】纪录片 叙事 节奏 悬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以及真人真事为素材,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对现实场景的跟拍镜头的组接,再配上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而应该是在经过作者缜密的思考后,从叙述与接受、故事与话语、时间与空间等角度,经过筛选、发现、观察后,通过内容和视听语言双重叙事的作用,制作出的富有丰富内涵、广阔视野,同时兼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如今,纪录片越来越注重故事性,纪录片想要讲好故事就需要借助张弛有道的叙事节奏和巧妙灵活的悬念设置。

纪录片叙事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指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纪录片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变化基础,而外部节奏能更好地体现和衬托内部节奏,在为观众提供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可以不断破坏观众固有的心理程序,以此来突出叙事中心点,最大化地利用好手头的素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基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特征,有的时候当叙事无法对内容进行重塑时,除了叙事节奏,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增加影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而悬念设置要充分运用观众的期待或者焦虑心理,使观众对纪录片内在发展始终关注,充满好奇。纪录片的悬念是导演扣押信息、引起议论、展示人物命运时,利用观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埋下的伏笔,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本文所要分析的就是如何把握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和在纪录片中设置悬念。

一、内外节奏有效融合

1、省略叙事时间

对叙事时间进行省略,突出最有表现力的瞬间进行叙述。“时间的省略”能避免纪录片叙事给人拖沓和乏味的感觉,从而加快纪录片节奏。时间的省略指的是叙事时间少于故事时间。

美国纪录片《超码的我》的导演摩根在100分钟内向我们展示了连续30天吃麦当劳会有什么结果。该纪录片获得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的导演奖,2004年奥斯卡提名,而且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纪录片之一。

《超码的我》在30天实验内容的叙事中,前几天都是尽可能的详尽还原,如何点餐,点了什么餐,记录每天三餐饮食,以及如何计步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好让观众能清楚知道实验规则,以及实验是如何操作的。但到第三、第四天时,观众已经渐渐熟悉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因此导演在这里跳过了点餐进食的过程,直接交代身体情况出现不舒服,维持整部片子轻快流畅的叙事节奏。

根据统计,在纪录片中呈现的22天实验过程中的点餐和用餐次数分别有:只有9天详细叙述了点餐过程,13天详细叙述了用餐过程。因为实验规则中有一条是在实验的30天中,摩根必须把麦当劳菜单上的食物至少要都吃一次,因此,为了避免叙事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导演有选择性地呈现他点餐和用餐的叙事。这样一来,体现了他遵守实验既定准则吃遍了麦当劳销售的食物,将重复叙事减小到最低,有详有略,加快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进而加强了该纪录片的叙事性。

2、变更叙事者

除了叙事时间的省略,巧妙地变更叙事者也可以变换纪录片的内部节奏,从而让纪录片叙事手法更为丰富。如纪录片《超码的我》中不同于之前字幕以及摩根作为叙事者交代实验天数的进度,当摩根第二次前去健康中心称重时,女营养师说“12天里你的体重……”。实验从之前的第十天自然地过渡到第十二天,增加了纪录片的节奏感。这是加快节奏更自然的一种方法,在叙事的过程中变更叙事者不经意地进行过渡和时间省略,既加快了影片的内部节奏,又使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丰富多元化。

3、背景音乐应用

加强外部节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

我们不妨将视线转向纪录片《列国图志——中国》,由探索频道和其下属的HD剧场联合打造的人文类电视系列纪录片。这是一部通过若干个小人物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浩瀚的文明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列国图志——中国》中,5分49秒时,背景音乐从之前富有悬疑色彩转换成牧笛声,此处即将叙述的是龙山恬静、淳朴的农民生活;6分18秒时,为了配合画面——龙山农民插秧,背景音乐变为较之前牧笛声更为轻快喜庆的民乐,表现他们辛勤耕作、自食其力,与此同时,农民插秧的节奏和背景的民乐节奏一致,每一个节点都吻合,这使得纪录片的节奏更为舒畅。

纪录片叙事除了要把握内外节奏统一之外,还要适时地制造亮点,而这个亮点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如何设置悬念。

二、制造悬念,营造兴奋点

1、内容持续抓住观众的视线

在内容叙述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观众进入设置好的信息链,一环扣一环地解扣。要充分利用纪录片线性传播的特性,利用信息的扣押,吊足观众胃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信息的过度扣押,让人产生过多的疑问,就违反了悬念设置的初衷了。

纪录片《列国图志——中国》中对悬念设置的方式值得学习。要在百来分钟之内表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非易事,但探索频道这部《列国图志——中国》打破传统的“编年体”手法,而是挑选了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不断地设置亮点,串起整片,保持纪录片叙事的流畅度,以小见大。

其中,12岁的小女孩金杨能否成功突围选拔进入国家体操队出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上海从事高空窗户清洁的宋峰能否圆他的中国梦——买一辆车;城市女青年Eliza整容后能否为她工作和生活带来好的变化等等都让观众对影片的叙事有所期待。这些悬念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即“不管每个中国人是否能实现他们的梦想,也许新中国与以往不同的就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这一点也道出了中国5000年来除了科技进步、国家地位提升、经济发展飞速等等之外,最显著也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通过悬念一个个的揭晓,最终回到影片的“神”,升华主题以及引起观众的认同感。纪录片中悬念的设置让观众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之后又出现问题,继而解决,就好像让观众置身于一个简易的迷宫,慢慢探索前行,过程跌宕起伏又充满乐趣。

2、积极调动观众感官

纪录片悬念设置还可以运用视听语言,解说词、音效、光线、镜头的闪回、倒放、跳切等等手法。比如在危急关头,突然一声巨响会让人一惊,这一声巨响就把人拉进了无限想象的深渊,会引发人们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紧张好奇等类似的思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画面上只有一个人脚的特写,足以让人毛骨悚然,继而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这样的特写镜头无疑也能制造悬念,还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念的设置是出于观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的手法,有如“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这些视听语言的综合叠加,会给纪录片悬念效果加分不少。

结语

纪录片叙事性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是一部杰出的纪录片。叙事节奏和悬念手法是否运用得当决定了该纪录片叙事性是否具有优势。在保证了纪录片在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更要挖掘纪录片整体节奏的变化,不能一味地平缓深沉,也不能一味地高歌猛进。只有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统一步调,才能让纪录片的整体叙事更自然和谐,也更具吸引力。纪录片叙事的过程中,悬念的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其故事性的强弱,也可以影响整部片子的节奏。只有不断地让观众产生疑惑,挖掘亮点,才能始终吸引他们关注影片的叙事,增加纪录片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①李一成,《纪录片叙事艺术分析》,《红河学院学报》,2008(12)

②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③牛柯,《论纪录片的叙事技巧的应用》,《电影评介》,2010(11)

④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⑤黄辉:《应用广播电视新闻学——通晓电视》,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叙事悬念纪录片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