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悲喜交加

2013-04-29 07:52汤烨燕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欣赏意象

汤烨燕

【摘 要】短片《百花深处》把搬家作为引子,搬家也可理解为变迁。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正是在这种变迁的洪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于这种变迁,乃至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百花深处》 意象 欣赏

短片《百花深处》围绕着冯先生的悲剧命运展开,因此,我们把它定性为悲剧。但片中不乏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如:搬家公司员工“演戏”;冯先生“痴傻”举手投足——喜剧引人发笑,悲剧使人哀愁,虽然表面上这两个剧种有明确的界限,无法渗透,但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生活的一切因素相互渗透,并不妨碍彼此的发展。”所以,悲剧和喜剧亦可相互渗透,且不会妨碍各自脉络的发展,故《百花深处》一片也可称为带有喜感的悲剧。

一、悲喜色彩结合——精妙的人物设置

这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北京,刚刚跨进新世纪,万象更新。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两类人:由一对搬进新家的父子、一帮搬家公司员工组成的喜剧人物,以及一位迷恋着百花深处胡同的悲剧人物——冯先生。

陈凯歌曾在访谈里说过:“对于人来讲,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迷恋。我试图通过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罕见的纯真的人,对我一贯坚持的艺术理想做出表述,对个体精神进行颂扬。”由此,我们可以从他的影片人物中发掘他的艺术理想。

1、喜剧人物带有悲剧色彩

从影片开头搬家父子的形象来看,孩子的纯真以及家长的慈爱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温馨友爱的画面,但在这看似温情的画面背后,导演却又似有若无地向观众勾勒了孩子纯真背后的另一面:任性、自私、冲撞以及无礼,这些正是当下独生子女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一个小小的人物形象背后,是导演对整个社会大潮下的一个侧面的暴露与反思,是喜剧人物身上隐隐泄露的悲剧元素。

短短十分钟的电影里,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举止思维异于常人的冯先生外,大概就是以耿乐为首的搬家队的小伙子们了。如果说冯先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那么这一队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就是撑起整部影片的支柱。

搬家公司的小伙子们身上充满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的优秀品质:坚韧、踏实、能吃苦、肯干活、认真负责,当然也具备这个现代商品社会里不免沾染上的品质:唯利是图,拿钱办事。小伙子们帮冯先生搬家时的滑稽场景必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造成这一场景的浅层原因,正是那通“把帐结了”的电话。这样一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无疑与观众以及大多数人的思维想法一致,因此,他们代表了观众,代表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回顾影片,导演通过这组形象,绝不仅是想要凭借手舞足蹈的画面达到增加短片的观赏性的目的。而是希望用这一组与观众形象和思维最为贴近的人作不动声色的引线,在嬉笑中引导观众去体悟这喜剧背后的悲伤,体悟这被滚滚大潮吞噬的传统文化。所以,搬家公司的小伙子,他们蕴藏着喜剧元素,但他们却是引领观众体悟悲伤的载体,用他们的眼、他们的心感受冯先生们的回忆与伤痛。他们是游走在喜与悲交界处的引线。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一组人物形象又寄予了导演的希望。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支柱,他们此刻却体会到了文化交接处的失落与怅惘。这正是导演的心愿,他希望观众们——这个社会的主导者们都能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文明向另一个文明递进转变的悲喜交加的时刻。

2、悲剧人物带有喜剧色彩

陈凯歌没有把镜头、把想法倾注于那些适应了时代的人,而是停下脚步,将目光着眼于这些被时代抛下的悲剧人物。结果,有了冯先生。他的出场比较生活化,可以说平淡无奇——请人搬家。就像金丹元先生所说:“中国的影视作品终究主要是给中国公众欣赏的。因此,必须贴近当代中国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表现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关注的热点。”

冯先生刚出场完全没有一点异常的痕迹。但随着影片的发展,事态开始变得蹊跷。首先是冯先生的语气和神态:软绵绵的口气,孩子一样的心性,高兴时不加拘束,疑惑时面露困顿,复而又能快速的高兴起来,还有不自觉翘着的手指,呆呆傻傻的眼神。当汽车在宽敞的大道上飞驰的时候,导演终于又泄露了重要的痕迹,冯先生面对着敞亮的道路和两旁飞速倒退的高楼大厦时露出了疑惑和陌生。然后画龙点睛般地出现了短片中最有隐喻性的一句台词:“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冯先生身上也集结了很多喜剧元素:翘着的兰花指,阴阳怪气的语调……。在这可笑的人物形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鲁迅先生过说:“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还剩下些什么——就是问题。”导演刻意选用冯先生这个社会边缘人,但他却不动声色,只是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异常举止和言语向观众娓娓展现。而这恰好达到了导演的意图:用颇具喜感的言行举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导演设好的陷阱,跟随冯先生一起领略百花深处胡同的曾经与现在。

但这注定是个悲剧。从“嘭——”一声花瓶碰碎开始,情绪一路急转直下。导演用搬家小伙子身上的乐对比他们此后的悲,不如由冯先生身上的悲到他的喜再转而悲来的更透彻有力,直指人心。因为,一向以乐景写哀情总是更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导演陈凯歌在这部短片中可谓是将此手法运用得非常好。

二、表现手法——巧妙运用意象

陈凯歌的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孤树这一形象,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孤树是荒芜悲凉的象征,从基调上,就奠定了悲剧色彩。无论是《黄土地》、《孩子王》,还是《边走边唱》里的孤树,其作用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标志,表明此处就是百花深处胡同,也便于影像的构图。同时,这一物象也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标志。它屹立在荒凉坟地般的环境中,碧绿茂盛,虽然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却在贫瘠的土地上给人一线生机——历史文化并不会消亡,还有一股势力在茁壮成长。

三、二律背反——在矛盾中突出主旨

短片把搬家作为引子,搬家也可理解为变迁。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正是在这种变迁的洪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于这种变迁,以及应运而生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1、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比

陈凯歌在景物描写上就花了一番功夫,北京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而百花深处胡同却死气沉沉。用现代社会的景物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百花深处胡同进行对比。让人不禁想起老舍先生笔下的百花深处胡同“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如今这些都不复存在,只剩下被快餐文化阉割得丧失了传统元素的建筑。

2、传统人物与现代人物对比

冯先生刚出场时,那句“人家都叫我冯先生儿”引人发笑,耿乐却咬着笔帽连正眼都没有瞧他,继续干着现代人的生意。小小的动作,导演有意设置,代表现代文化的耿乐与代表传统文化的冯先生形成强烈的对比。现代文明不仅侵蚀了传统的礼节,更让人世间的温情消失得无隐无踪。导演通过这组对比,反思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同时,又发出了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感叹。

3、悲喜情感之间的强烈反差

回到影片中的表演片段,观众前一秒还为“搬家”情节喜笑颜开,后一秒又因为花瓶跌碎,被冯先生的悲伤而感染。好的电影导演具备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力,让观众在聚精会神观赏短片时,不知不觉地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调动情感。陈凯歌在导演此片时,不仅掌控了观众的情绪,更在可笑中流露出可悲,在极轻松的嬉笑中露出严肃的人生课题。

短片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影片最后冯先生扑向了荒原中的孤树,这意味着他选择停留在他记忆中的百花深处胡同,放弃重构自己的现代生活。百花深处胡同朝不保夕,冯先生的命运更是没有定数,相应的,传统文化的命运堪忧,又有多少个冯先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传统文化,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欣赏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也谈书法修习中的欣赏与创作
谈小学美术教学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