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丹 张艳英
【摘要】目的揭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恶性3例,良性6例,交界性9例,患者都为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1岁。肿瘤的体积不同,切面呈現分叶状。结论41-49岁女性是乳腺叶状肿瘤高危人群,乳腺叶状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低,转移可通过血行。组织学上应注意其同乳腺肉瘤、巨大纤维腺瘤等的鉴别。治疗方法首选是外科手术切除。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组织学;病理特点
乳腺叶状肿瘤是2003年由WHO肿瘤组织学命名并分类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见得少,它是由乳腺上皮与间质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类肿瘤。分为恶性、良性、交界性三类。本文收集2003年2月——200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增加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44岁。患病时间4个月到9年不等,其中患病时间在2年以上的患者有8例。患者都以乳腺肿块就诊,在2个月-11月乳腺肿块迅速增大的患者有5例。肿块直径由3.0cm到10cm不等,其中直径大于6cm的有3例。肿块的特征是边界清晰、活动度高、硬度大、呈现分叶状。乳头未出现不明液体、皮肤未橘皮样变、胸壁静脉未怒张的患者有7例。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未出现病理转移,也没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的。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通过与患者交流制定出9例行单纯切除乳房,6例行包块切除,3例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方法。以上18例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属于叶状肿瘤。手术后只对9例单纯切除乳房的患者进行放化疗。
2结果
3讨论
有资料显示乳腺叶状肿瘤的曾用名超过60多个,最早由德国Muller[1]提出,对其命名是乳腺叶状囊肉瘤,随后又有多种不同命名,鉴于命名不统一,影响联合治疗,1981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乳腺叶状肿瘤。乳腺叶状肿瘤分类由Sunderland与Treves提出,即恶性、临界性、良性三类。
3.1病理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组成成分有上皮和间质两种,其中肿瘤是由间质细胞(过度增生)组成。易发人群是40-50岁的女性。该肿瘤病理特点是边界较明显,生长多数呈膨胀性;观察切片,切片形态呈现分叶状,并有很多含血性液、清亮液体、胶冻样物囊腔或裂缝,颜色有淡粉、灰白、灰黄三种。乳腺叶状肿瘤大的还能够观察到出血、黏液变性改变、坏死。
3.2鉴别诊断①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由梭形细胞围绕导管增生形成的,具有复发的风险,边界性不明显,发生叶状结构病变进展成乳腺叶状肿瘤稀少。②乳腺肉瘤:与乳腺叶状肿瘤不同,乳腺肉瘤仅有叶性成分,针对叶状肿瘤上皮成分有显著减少,同时某种肉瘤成分却大幅度增加的情况,需要选取多种材进行切片观察。③癌肉瘤:老年女性是癌肉瘤的高危人群,它由恶性间质与上皮成分组成,存在转移的风险,常见的转移是腋下淋巴结转移。④纤维腺瘤:纤维腺瘤病变可能小,即使病变也只有少数不太明显的叶状结构。患了纤维腺瘤会出现间质细胞局部或轻度增多。如果患者年龄较小(如20岁以下)且不易区分的病例,适宜诊断成纤维腺瘤,只是今后定期随访。⑤梭形细胞化生癌:能够较清晰地看到梭形细胞与上皮成分的过渡,而看不到间质成分突入导管内生长的图像。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对试剂S-100、actin、和CK呈现阳性反应。[2]
3.3治疗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是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对于恶性与交界性叶状肿瘤建议行乳房单纯切除手术,如果出现程度较严重的胸肌浸润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建议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且术后对胸腹进行CT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向外转移;对于良性叶状肿瘤建议行包块切除。本组3例随访到的2例都未出现腋下淋巴转移,1例出现淋巴肿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理想,有人曾统计它的生存率,发现5年以上的有94.4%,10年以上的有92.9%。[3]
参考文献
[1]张延.乳腺肉瘤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1):11.
[2]刘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分析及预后评估[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1,13(15).132.
[3]刘红.惠锐.马淑资等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2004,21(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