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佩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教育活动中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变化。目前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个别化教学不足,教学组织形式在选择和组合方面也有不合理之处。依据我国实际情况,教学组织形式还应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优化。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组织形式;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就要求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笔者赞成裴娣娜教授的说法: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做出了探索和调整,但就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当前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班级授课为主
依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许多基础教育的学校班级里常出现学生“爆满”的现象,面对庞大的学群,教师只能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来保障教学效率。这样忽视学生差异性和自主性的教学很显然与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二)个别化教学运用不足
由于班级授课的局限性,个别化教学便应运而生。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在我国,一方面由于许多学生尚未建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习惯于接受式的集体学习,且大多数学生还不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个别化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难以保证连贯性,教学反馈不及时,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这样很难保证个别化教学有效进行。在我国,个别化教学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合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但却出现了盲目跟从的现象。无论课程的内容、结构、当时的实际情况怎样,都一味地追求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认为没有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就不是一堂好课,致使只在形式上追求了改革,却没有真正的实现改革,进入了课改的一种误区。结果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小组学习进行得热火朝天,但其实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四)组织形式的组合不合理
从微观层面的具体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有同步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利弊,若这三种形式的组合不合理,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许多教师对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两种教学形式的了解不够,使其与同步学习的组合显得生硬;许多追求小组学习形式的教师无所事事地在一旁等待和观望,将课变成了活动课;追求个别学习形式的教师更是将课上成了自习课。
二、当前教学组织形式存在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
尽管班级授课制建立300多年来倍受批判和指责,但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至今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旧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人,班级教学自身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完善和更新。
1、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师能更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且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营造宽松、愉快和温馨的课堂氛围,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大力促进小班化教学,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而且它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班内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偏重于竞争的课堂气氛,形成合理的组内互教互助的良性机制。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只有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会去帮助其他比较弱的学生,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的驱使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尽量使其所在的小组不因自己的失败而被拖后腿,形成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局面。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人人都得到发展。
3、班内实行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教学的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有利于因材施教。班内个别教学形式适合能力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且常用于巩固知识技能的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或与学生一起确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有利于对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技能的掌握。
(二)教学组织形式向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首先,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必然出现多元化态势,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生长的土壤。其次,一切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组织形式,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和适用范围。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顺利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但用来解决另一项任务就不一定会成功。在众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一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组织形式的不足所在,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各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利用。
(三)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发展
现代个别教学不同于古代学校的个别教学。古代学校的个别教学是在教育基础薄弱的条件下,通过口耳相传及简单文字传递教育信息,教育方式为手工业作坊式的一对一言传身教,深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效率低下。而现代的个别化教学则是建立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吸收班级教学制的合理内容,依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同外界广泛传递教育信息,在时间上具有可传递性,在空间上具有无限性。个别化教学体现了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最大潜能。在教育史上,教学组织形式由个别教学演变为集体教学是历史的进步;在未来社会,教学组织形式又将由集体教学逐渐地演变为个别教学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迎接新的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作好思想上、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四)教学组织形式向更加丰富化发展
在现代社会,单纯追求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完善是不够的,人们把触角伸向课外和校外并研究其组织形式,以此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和扩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激增,课外、校外活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将其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各种年龄、层次和爱好的学生参加。在我国,不少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有课外阅读、学科小组、科技小组、社会调查、专题讲座、选修课、劳动技术活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加强课外、校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丰富对学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裴娣娜.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彦峰,周先进,曾建国.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9(4).
[4]沈小碚.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