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之处真性情: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2013-04-29 05:55李虹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偏离狄金森艾米莉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女诗人,她上承浪漫主义诗歌余续,下开现代主义诗歌先河,以独立于其他诗人之外的诗歌风格在美国乃至世界诗歌文库中独树一帜。狄金森诗歌的“偏离”之美,不仅体现了狄金森诗歌的独创性,更是她真性情的体现。本文从偏离的写作特点出发,对狄金森的诗歌风格进行分析,从中看出狄金森真实、内敛、深刻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真实 性情 偏离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女诗人,她不仅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备受推崇,而且她谜一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无数人着迷。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无论是她的死亡诗,还是她的爱情诗、自然诗、宗教诗,无不渗透着诗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她的诗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意味,也从不仿照其他符合社会常规的写法,而是另辟蹊径,追随自己心的方向,将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偏离”的特点。而这种“偏离”,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正是受她本人性格、喜好、追求、经历等影响,才形成了这样一种异于他人的写作风格。狄金森去世后,嘱咐她的妹妹将她一生所写的诗全部烧掉,恐怕就是因为这些诗是她内心太真实的写照的原因吧。

“偏离”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与通俗语言的最大差别就是文学语言具有“陌生化”功能。这种陌生化功能瓦解了读者心中直观的、普通的感觉,构建起了新的审美性的语言知觉,实现了从用眼睛看事物到用心看事物的转化。与此同时,它必然地打破了读者心中对于文学作品自发产生的某种期待,使读者不能用常规的模式去“预见”作品的发展。“偏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了作品的难度,延长了读者的理解时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他们带来意外、惊喜以及特别的心理刺激和审美体验,使文章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巨大张力。文章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偏离”是狄金森诗歌最典型的艺术特色。由“偏离”出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真实的狄金森,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一 “偏离”中体现的狄金森强烈的自我意识

“偏离”是狄金森诗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她都随心所欲、毫无禁忌。从形式上说,狄金森追随个人感觉,以表达自我思想为目标,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字法、词法、语法等方面都打破传统一贯遵循的规则,呈现出极强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她的诗歌没有专门的标题、诗中大小写不拘一格、标点符号的使用极为另类。用词上“一语双叙”、“错位搭配”、省略等现象非常多。她还经常修改单词、词组、句式等常规写法,使读者很容易产生起初惊讶,进而理解、赞叹之感。从内容上说,狄金森的诗歌全部围绕她的生活展开,都是她每日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她经常使用反语、讽刺、模糊语、比喻,甚至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去诉说深刻的人生哲理。她的想象奇特丰富,离奇古怪,用“偏离”一词去形容她的诗歌一点也不为过。

狄金森“偏离”的写作风格,很多人认为是其性格中叛逆的表现。诚然,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诗人不唯常规是从、不以传统习俗为羁绊的叛逆的一面。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正是狄金森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叛逆是性格上的有意而为之,而狄金森的“偏离”或“陌生化”,并不是她的刻意追求,而是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我思想而自然生成,她的诗歌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根据狄金森超凡脱俗的人生经历和在外人看来“孤独”的生活之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更多地处于一种内向的自省之中,用自己心灵的眼光去审视她本人以及她周围的万物。因此,这种偏离首先反映的是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其次是她性格上由于我行我素而带来的叛逆因素。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的,是建立在自我体验、自我认识之上的,并非她本身有目的的叛逆。由于她的自我意识与传统因素在很多方面发生冲突,才形成了她“偏离”的写作特点。

狄金森的死亡诗最为出名,也是数量最大的。她对于死亡的描写,在他人的作品中难以看到,其奇思妙想令人惊叹。她写道:“死亡”是钟摆停止了摆动、“死亡”如同小憩、“死亡”是一位引领人们走入永恒的翩翩君子、“死亡”是进入地下之后与密友之间的倾心交谈。这些偏离于其他诗人、作家的另类思维,是她基于自身真实体验而得来的感悟。在她的自然诗中,她听着青蛙聒噪无比的叫声,想到了青蛙令她烦恼的招摇,写出了“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的小诗,将青蛙与名声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她还想象池塘中有一座大厦,青蛙不愿意住这所大厦,于是出来大作演讲。但是她拒绝做青蛙的听众,因为青蛙的口才是气泡,为它鼓掌太让人丧气。在她的眼中,青蛙就是让她厌恶的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形象,这与她默默无闻的性情完全一致。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说,“偏离”首先是她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突出体现。

二 “偏离”中闪耀的狄金森超乎寻常的睿智

狄金森诗中的“偏离”,给读者带来了“陌生化”的新鲜感和无穷的想象空间。从读她诗歌的第一眼开始,读者便会随着她的视野和思索进入她的内心世界。最初感觉新颖、独特,之后便感慨她对人生的细腻感受和由此而发的睿智。她总是从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描写,而且描写的又是那般生动、贴切。她每日在她的花园里徘徊,对动植物的观察细致入微。虽然她接触的世界不大,然而她一样感到了大千世界的万千风貌。她看到花园里大动物蚕食小动物,想到了大自然的弱肉强食,便在“一只小鸟沿着小径走来”中写道:小鸟将蚯蚓啄成两段,又将它生着吃掉。然后小鸟遇见了甲虫,他急忙给甲虫让路,之后遇见了作者给他的面包屑。小鸟非常警惕,没敢吃面包屑而是张开翅膀飞去。这一系列描写,没有任何概况和总结,完全靠她所看见的每一个细节,生动地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狄金森的生活中,书和诗歌是她最亲密的伴侣。在她“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中,对于书的描写更是闪现着超凡脱俗的智慧。她将书与能将人带到远方的船和与能飞奔到远方的骏马对比。两者都能走很远,然而,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接着,她想到了现实中的烦恼,又将这条“书路”比做一条“渠道”。在这渠道里,最穷的人也能走,不需要缴纳税和各种金钱。什么都不需要,人人皆可走。“这是何等节俭的车,但是,这车却承载这人类的灵魂”。

狄金森的一生,是思索的一生。她总是从一些小小的现象和一些小小的人生感受中看到凝练、深厚的人生哲理并写出意味深长的、饱含睿智的诗篇。为了表达她的困惑,她有自己的想法。人生仿佛是一艘迷失方向的帆船这样类似的比喻并不稀奇,而狄金森却俏皮地说:我是一艘小小的、小小的船,海洋在殷勤地招引我驶下港湾,波浪在热切地拍打我开始航行。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我这艘小船已经迷失了方向!这些拟人的写法,让人感觉到一种灵动的思想,让人感觉到了她内心的犹豫和彷徨。她也不乏希望,但是,谁能想到,她说“希望是有羽毛的东西”,难道希望是鸟儿么?她还说,她生活在知更鸟生活的地方,因此,知更鸟就是她评判的标准。这些都是多么新颖而独特的想法。她经常思索死亡,天堂引发了她无限的想象,死亡诗的想象更能体现她睿智的人生思索。在她的诗“什么是,‘天堂”中,她对天堂进行了非凡的想象,并将这些想象描写得非常具体,让人仿佛看到了她心中对于天堂的刻画——天堂里有农民吗?天堂里有锄头吗?天堂的人们穿新鞋否?天堂里是否永远快乐,是否在想念凡尘的亲朋好友们的时候,被人报告上帝,说他们“不乖”?还有,天堂里的人们,都是赎过罪的人们,他们不会像人间的人们一样嘲笑他人吧?天堂的“伊甸园”应该不会像凡尘一般寂寞吧?这些古怪的念头和写法,让人感觉新奇万分、清新秀丽、超凡脱俗,在感慨她“偏离”于他人的奇思妙想中,更是感慨她内心的睿智。

三 “偏离”中反映的狄金森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

狄金森家庭条件优越,客观上使她不需要为命运和生计奔波,这为她的世外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从主观上,狄金森所崇尚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她深爱大自然,憧憬完美的爱情。当心目中完美的爱情无法实现之后,她将自己置身于庭院之内,选择了与世隔绝的平静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她通过诗歌与她的灵魂交谈。她的内心追求真、善、美,希望远离世俗名利的困扰。她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与他人笔下的描写有极大不同,她总是很轻松地把貌似无关联的事物关联到一起。初读不可思议,细想却又不得不折服于她敏锐的思维。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内心追求,才使她虽然写了近两千首诗,却仍鲜为人知。她曾在诗歌“发表,是拍卖”中写道:发表是拍卖人的灵魂。贫困批准这种出卖灵魂的腐败行径。她不会给她的作品定价,因为价格是对于伟大精神的羞辱。足见她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淡漠。她还有趣地说她愿意做一束干草。干草由青青的小草成长而来,青草很少有事做,但是却给人一片纯净的碧绿世界,它夜间串连露珠,将自己打扮得华美脱俗。在这种美面前,伯爵夫人显得无比平庸、不值一提。即使变为干草,它依旧发出神圣的味道,迁居到仓廪中过着有梦的日子。这样的描写,新颖独特,没有丝毫名利的痕迹。她还在诗中说,最有生命力的戏剧表演是平凡的生活,虽观众寥寥,却每天在上演着最优秀的剧目。这些偏离,让人深深感觉到她对平凡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对于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

与世俗名利相对的,是狄金森对于爱情和大自然的渴望。爱情和大自然是狄金森看似孤独却并不孤独的原因所在,是她诗歌的源泉和生命的寄托。在这些诗中,同样充满了独特的想法。她一生未婚,而她对爱情激情的描述却不亚于任何人,著名的“暴风雨夜”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诗中,她不直述爱情如何,而是通过描写一艘行驶于暴风雨中的小舟来表达她的爱情观,即只要有你有我,其他任何东西都不需要,这是一种多么忘我的激情!对于大自然,她也从不直说她的喜爱与不舍,而是用常人想不到的意象来表达。在她的诗歌“小石头多么快活”中,她详细刻画了小石头的生活。她说,小石头是多么快活,独自在路上打滚,不担心融入浮沉、不担心危急发生。它衣着朴素,在太阳下保持着自我的本色,用不拘礼的淳朴的方式,忠实地履行它应尽的职责。试想,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小石头,如何能引发出如此丰富的联想?透过这些联想,读者看到的,不正是狄金森自己所喜欢的生活么。再如,“如果知更鸟来访”这首诗。在诗中,狄金森说,她死后,有知更鸟来访,请你给鸟儿一些面包屑。由于她已酣睡,无法醒来,所以不能当面道谢。但是,她会用她僵硬的嘴来努力表示感谢。这种对于鸟儿的喜爱,完全不是读者心中固有的模式,而她的表达又是多么超俗和到位!

狄金森诗歌中的“偏离”现象,反映出狄金森个性张扬、率性的一面。多年离群索居的生活,非但没有将其思想和才华束缚,却使她对信念和理想的追求变得更加执着与坚定。她用超脱的目光去看待世界,用敏锐、细腻的洞察力去感受生活。诗歌是她生活的最核心部分,是她最亲密的伙伴。如果说狄金森的所有诗歌都在向读者们传递一种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之感的话,那么,从“偏离”这一角度入手,则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超乎寻常的睿智,以及不为世俗名利所束缚的超脱的真性情。分析狄金森诗歌的“偏离”现象,不仅为更好地解读狄金森诗歌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也为更好地从狄金森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方面提供了更深层的启迪和看法,从而为更全面地把握狄金森的作品起到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狄金森,江枫译:《狄金森诗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 艾米莉·狄金森:《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之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 刘守兰:《狄金森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李虹,女,1972—,河北沙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邢台学院。

猜你喜欢
偏离狄金森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我的朋友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图里的文学文本和译本对比模型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