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下的女性形象

2013-04-29 05:55唐薇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司汤达女性形象

摘要 本文以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为赏析对象,浅析在以司汤达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刻画,同时也对司汤达的创作手法进行赏析。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 女性形象 司汤达 心理刻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19世纪的欧洲文学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洲文学的时代特征之一,并涌现了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狄更斯,笛福,托尔斯泰等,法国作家司汤达也同属于这个流派。

司汤达于1783年生于法国小资产阶级家庭,其父忠于王权,拥护教会,头脑里充满着不切实际的贵族幻想,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位神甫,给予他贵族式的教育,因此,司汤达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司汤达青年时期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对法国文学、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兴趣,从而使他放弃了学业,参加了拿破仑的军队,并随之转战欧洲。1812年莫斯科撤退时,司汤达已经是上尉军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失败,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使司汤达对政治、宗教产生了浓浓的失望情绪,他侨居意大利米兰,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此时,他已经年过30。

一 《法尼娜·法尼尼》概述

《法尼娜·法尼尼》选自于司汤达短篇小说集《意大利轶事》,该小说集收录了司汤达在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侨居意大利时期所创作的短篇小说。

司汤达在故事情节叙述上采用了双线心理刻画的模式分别对男女主人公描写,双线之间并不完全平行,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司汤达穿插了三个交集,这三个交集恰好是故事的重要情节。

从男女主人公的双线描写中,可以概括出三个交集发生的地点:法尼娜家、洛马涅别墅、罗马狱中。以法尼娜的爱情观为中轴线,可概括为朦胧之爱、炽热之爱、病态之爱;以故事情节为中轴线,可概括为矛盾的铺垫、矛盾的公开、以及矛盾的激化。

司汤达的作品绝大部分(除《米娜·德·旺格尔》)涉及到教会、封建王权,所描述的爱情故事也以悲剧结尾,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共和思想深入骨髓,反对王权和教会愚弄民众,对大革命失败后封建王权与教会势力的复辟感到厌恶。

二 法尼娜文学形象评析

1 法尼娜的华丽出场

司汤达通过心理刻画展现了彼耶特卢与法尼娜的形象,本文着重探讨法尼娜的形象。法尼娜出身于上流社会,常常以名媛的身份出入奢华舞会;她样貌出众,故事开篇被封为舞会皇后;不喜欢年轻上层的纨绔之风,婉拒总督侄子的追求。司汤达在故事开篇,用叙述的方式,向读者刻画了法尼娜的外表形象。

2 法尼娜的心理刻画

在随后的故事情节中,司汤达转变了写作手法,通过心理刻画,向读者展现了法尼娜深层次的形象。她拒绝了最显赫的配偶,等待属于自己的流星,当她好奇在自己家中遇到那位受伤的“女人”时,通过逐渐地接触和了解,她内心的震颤难以言表,急着为他寻找医生。他的不冷静举动被当做了勇敢,这正应了司汤达论爱情的第一阶段——惊叹。司汤达如是说,陷于爱情的女子是盲目的。她可能傲慢、聪慧,出身良好,举手投足都是优雅,对围绕身边的男子不屑一顾,甚至嘲笑那些陷于情感的人。一旦她命定的主神降临,这个人也许在旁人看来,平庸、轻浮,浑身是缺点,不知如何她偏就奉他为神明,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心思。他的刚愎被惊叹为“自信”、“自傲”,他的固执,被惊叹为“执着”,他的多疑与反复,被认为是“思虑细密”,他的笨拙,被当作“质朴”。她不许旁人说他半点不好,只要有人稍稍异议,马上以其全部智慧反唇相讥,认为别人是“居心叵测”。女子的天性是,她全部的生活都以情感为重心,这就注定了一个陷入爱情的女子会以她的幻想无限放大爱人的优点。一个女子,如果说爱上一个人,不如说,她爱上的是她的想象。法尼娜逐渐喜欢并爱上了彼耶特卢,这位出身卑微的小资产阶级。

司汤达通过独白以及心理刻画描述了法尼娜以及彼耶特卢相识相爱的经历,体现了二人初涉爱河的幸福感,随着彼耶特卢的社会感以及民族责任感的觉醒,为二人的爱情前程埋下了隐患。法尼娜依然沉迷于二人的甜美爱情之中,司汤达的爱情论将其归为第二阶段——多么幸福。司汤达认为,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阶段,19世纪的男子大概需要一年,而对女子而言,情况则更糟。彼耶特卢离开法尼娜之后,法尼娜觉得世界一片空白,情感无法慰藉,对她的情人日思夜想。19世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寄希望于男子的偶然垂青,如渥龙斯基之于安娜,于连对德·瑞那夫人,而法尼娜在司汤达笔下,展现了另类的女性风格,不是因为她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法尼娜在舞会的优雅表现以及巧妙的回答显现出她良好的教育修养。法尼娜的另类体现在她是一位爱情至上论者,她为爱情可做任何事,她敢于表白内心世界。这也是法尼娜能够前往洛马涅寻找彼耶特卢的动机。

法尼娜来到了洛马涅,找到了彼耶特卢,勇敢地向自己的情人表白,资助了烧炭党人两千金币,但她发现她的情人除了对祖国的爱以外,再没有其他的爱存在,她感到一阵失望,心高气傲的她下定决心离开她的情人回到罗马。彼耶特卢除了讲到革命任务以及祖国命运时声调充满激情外,再也没有什么激情了,法尼娜没有说话,她静静地倾听,希望能够挽留。她的耐心最终得到了回报,她看见了彼耶特卢给予的爱情的希望,彼耶特卢说:“啊!这件事要是不成功,再被政府破获,我就离开党不干了。”此时,法尼娜的爱情发展到第三阶段——希望。于是,法尼娜决定抓住希望,她将彼耶特卢的计划记录下来,藏在书中,让她曾经的女仆送给红衣主教,破坏彼耶特卢的计划,以实现与他长相厮守的愿望。

司汤达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一书中,将爱情分为四个种类、七个阶段,法尼娜的爱情到了第三个阶段之后戛然而止,她看到了希望,却未能收获爱情。她获得的仅仅是失望,彼耶特卢选择了自首,与她所希望的结果恰恰相反,失望让她产生了懊悔情绪,她想要弥补,却又担心彼耶特卢知道真相后,从此远离她,司汤达用了很多篇幅描写法尼娜的矛盾心理。黑格尔说:“谁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带有对立面的统一那种矛盾,谁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应存在。因为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

法尼娜与彼耶特卢之间的爱情本身就是一段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矛盾看似门户差别,实际上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最终法尼娜与彼耶特卢没有克服这种矛盾,法尼娜的爱情以绝望画上了句号。

3 法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法尼娜是幸运的,然而也是可悲的。她的幸运是因为她爱过,并为之努力;她的可悲是她未能收获真正的爱情,最终沦为政治权益的工具,嫁给了总督的侄子——党·里维欧·萨哈里爵爷。

造成法尼娜与彼耶特卢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彼耶特卢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不冷静、不理智、不坚定等等。司汤达将更多的文笔放在了法尼娜身上。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情感方而遭遇不幸,她就像一道火焰会被一阵风熄掉。”

法尼娜并没有因此而熄灭生命之火,但她的爱情火焰完全熄灭,没有复燃的可能。19世纪的欧洲,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新兴资产阶级、封建王权、教会势力以及初现端倪的无产阶级等等,各种势力之间相互冲突,以求利益最大化,这时期欧洲女性是不幸的,她们没有爱情的自由,成为政治势力的联姻工具。

法尼娜与彼耶特卢之间不完美的爱情,最终归咎于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争斗,彼耶特卢怀揣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平等的理想,并为此而奋斗,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裴多菲的经典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来形容彼耶特卢再合适不过了。尽管彼耶特卢在司汤达笔下并不完美,但这并不影响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彼耶特卢的不成熟、不完美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还需成长和锻造。

法尼娜出生于上流社会,她代表着统治阶级,具有统治阶级独有的优越感,她衣食无忧,看不见民间疾苦,渴望纯真的爱情,将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司汤达把法尼娜塑造成一位爱情至上者,从而反映封建王权以及教会势力奴役人民、愚弄人民的本质以及统治阶级腐朽奢糜的生活状态。然而,法尼娜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的状态:没有权力,只是父辈或兄长的政治筹码。

三 《法尼娜·法尼尼》体现的司汤达的创作特点

1 现实主义原则

司汤达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主张文学应当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特别是取材于意大利素材的长、中、短篇小说都包含了传奇式的浪漫主义成分。如《法尼娜·法尼尼》、《贾司陶的女住持》、《巴马修道院》等。然而,它们又都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反映,显示了对当时法国黑暗现实强烈批判的锋芒。

虽然,这部小说取材于意大利,暗讽法国在大革命失败后,波旁王朝的复辟会将法国社会重新带入愚昧无知的时代,呼吁年轻一代保持革命斗志,与封建王权抗争到底。小说通过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爱情碰撞及对比反映封建王权的骄奢淫逸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私自利,毫无社会责任感的荒唐精神境界,从而衬托了资产阶级革命者不畏王权、坚定的革命理想,同时,也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不成熟,从侧面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2 高超的心理刻画

司汤达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善于对人类灵魂深处进行探索,展开深入而细致的描绘。他以自己独具的匠心,开创了心理小说这一类型。他的小说特别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实表现,他往往通过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显示出反映生活的内倾性特征,也表现出对人的激情心理分析的高超艺术。

司汤达是心理刻画的开创者,先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他不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心理分析描写,同时,他也系统地总结了一般状态下的人们的心理过程,如《论爱情》一书。

《法尼娜·法尼尼》是司汤达心理刻画的巅峰之作,司汤达独具匠心地采用双线心理刻画模式,集中反映了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爱情上的荒唐冲突,间接地体现了当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司汤达通过心理刻画也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两面性——美与丑、善与恶等。如法尼娜外表美丽、思想单纯,却自私自利,占有欲强。

3 司汤达与同时代作家比较

在司汤达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像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小说中那样美丽的自然风景描写,也很难找到像巴尔扎克笔下的伏盖公寓那样关于房屋和餐厅内部布置、陈设、气氛的细致描绘。司汤达勾勒的重点是由内及外。

《法尼娜·法尼尼》中,法尼娜与彼耶特卢之间相处的场景只有三处,司汤达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二人的心理或独白,少有的对白都是在二人心理得到充分刻画下发生的,使之成为小说情节的过渡或延续,因此在司汤达的小说创作中,不仅有高超的心理描写,而且也有富于戏剧性的生动场面。司汤达小说的戏剧性场面,是在故事情节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展示人物性格到了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出现的。

结语

《法尼娜·法尼尼》集中体现了司汤达作品的特色,被文学评论家视为司汤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高超的写实手法与善于挖掘人物灵魂以及心理特征的独特视角栩栩如生地向读者展现了法尼娜的形象,也使他成为与福楼拜、巴尔扎克齐名的三位伟大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意大利轶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2] 司汤达,刘阳译:《十九世纪的爱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崇梅:《评析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的女性形象》,《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 西野:《自由与爱情的抉择——谈〈法尼娜·法尼尼〉》,《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6期。

[5] 亚述:《司汤达:爱情的七个阶段》,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

作者简介:唐薇,女,1979—,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英语语音,工作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司汤达女性形象
四枚硬币识人品
灵感不是等来的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必需的低调
旅游与“司汤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