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山
一、在音乐中飞扬着情感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并且通过旋律使聆听者产生或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等等真切的情感体验。有了这一情感作基础,学生就会主动去关注,去接受,也会持续的注意,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所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与文字巧妙融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我在引题时说道:秋的脚步轻轻,可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并配以生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上课做好铺垫,为分析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二、在图片中鲜活着形象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特别是可以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更能有效地再现文字本身描绘的事物。由感观思维转入抽象文字思维。经过很多实验表明,小学生运用此法特别受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走入到对文字的探究上来,消除学生对枯燥文字的逆反心理。特别是构建图文并貌的画面,把资料、图片、故事、语言融合在一起,更能把学生快速地引入对课文的探究与学习中。
五年级语文《桥》,本文的内容是惊险凝重、严肃的,这样的课很难获得应有的效果,往往比较沉闷,学生不喜欢,由教师一味的说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英雄人物的壮举故事,并且我在班级还张贴了像雷锋等英雄人物的照片,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入境的氛围,在备课时,我还下载了关于雷电交加,洪水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惊险场面,直接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可怕的夜晚,有一种心灵的震撼,进而学生对图片背后的故事或事件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达到了渲染情境的作用,不留痕迹地把学生引到我们需要交流的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得深刻,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在想象中伸展着思维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达不到的地方。想象显示了孩子的智慧!爱因斯坦页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通过利用想象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智慧。如,《桂林山水》,首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以导游的身份范读课文,学生闭着眼睛,教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学生想象着漓江水的静,水的柔,小船的轻盈,山色的明丽……学生想象就这样悄然展开,孩子们在此美丽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宁静这美的体验中。其次,被激起的美好情愫,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味着课文展开的美是否如想象中的一样,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投入教学过程,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最后在想象与课文对照中,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在角色中迸发着情趣
扮演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很广泛的,特别在语文教改之初更是盛行,出略的理解为学生自主理解和内化课文知识。经过实践证明,那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偏差。语文就是品味文字区展现画面、音乐、情感等等。重点是学习语言这种手段,而不是去学习某篇文章,更不是记住某个人。所以我粗浅地认为:扮演角色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应该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上来。把角色与文字结合起来,更能理解文字的精妙。
角色扮演的应用不只是小说人物教学,其他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文章中,学生都可以去体会、去模仿,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去品味语言背后组织起来的形象。借助学生喜欢表演这一天性为语文学习搭建捷径。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