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雨
摘 要: 分享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必须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进行有效探索,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 分享行为;教育途径
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使幼儿的分享品质不断发展。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方面进行一些有效探索。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1、物质分享。一是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如同伴过生日时带来了蛋糕,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们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这时,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二是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 如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开设图书馆、玩具城等游戏时,可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幼儿当看到自己的玩具图书在别人手里时要有一种分享意识,一种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感。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既能玩到许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结交到许多朋友。老师还让带书籍来的孩子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让幼儿懂得:别人的玩具自己不能私自拿,一定要说“请你给我玩玩”,征得别人的同意后才能玩。自己带来的书如果让大家一起看,每个小朋友都能看到很多书。所以这一活动,使幼儿更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更进一步地促进和巩固了幼儿分享和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活动使幼儿乐意与人分享食物,感受分享的快乐,体验共同玩玩具带来的快乐与乐趣,养成自觉共同玩玩具的态度与习惯。
2、精神分享。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情感分享”的教育。其实,我们在开展“物质分享”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有了“情感分享”的雏形,比如,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些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幼儿之间分享食物和玩具,一定要对对方说:谢谢,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这就是通过语言表述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一步体验分享的快乐,也是体验“情感分享”的开端。创造机会引导幼儿乐意帮助解决困难,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有的小朋友比较能干,经常帮助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放茶杯,抹桌子等等,因此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自然心理很高心。有的小朋友显得胆子小,有时看得出也想帮助班级体,但是都是当幕后英雄,老师就该鼓励下他。
二、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途径
1、发挥榜样的力量。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我和本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如:心情的分享、书刊的分享、教学技能的分享等。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教师与孩子之间都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孩子在玩玩具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对幼儿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玩一些呀?我们一起玩好吗?孩子们在玩游戏时,老师恳切的和孩子们商量:也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好吗?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当然,同伴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平时老师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动时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要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次亲切的点头,都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舞。要慎重地对待幼儿暂时出现的问题,找出适宜、恰当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孩子在集体中有自信,从而加强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分享意识。
2、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如欣赏故事《金色的房子》,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后帮助幼儿分析故事角色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又是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等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地掌握分享意识。《香香的饼干》《水果品尝会》《玩具真好玩》《快乐的分享》、《七色花》、《分果果》等。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3、家园同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家庭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将积极地利用了这一资源,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 在与家长交流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时,我们向家长发放了问卷调查,以调整家长的分享教育观。A. 家长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给孩子。B. 家长会批评孩子把家中的东西分给好友。C. 当孩子抢走家长正在用的东西时,家长也抢。D. 家长不会惩罚不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E. 家长不愿意给上门要饭的人给予帮助。在以上5项中,选择有此类做法的家长占到了16%,可想而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需要更新的。只有家园同育,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 结合这些,还可以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如何使幼儿学会分享”等方面的家教知识,我们要积极利用家庭教育这一资源,与家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4、创造机会给予展示。在平时的游戏、学习及一日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有意识地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让小朋友一起来评价,让他们自己说出那样做是好的,谁是自己行动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有效的提高了幼儿解决在互动中发生的矛盾的能力,为建立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在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研究观察,发现本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通过以下测试项目发现,无一个幼儿有此类现象了。A. 教师准备新玩具,小朋友是否会抢。B. 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集体中玩,大家是否各玩各的。C. 教师准备水果(少于幼儿人数),幼儿会与人分享?D. 小朋友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集中一起,是否各吃各的。E. 请一名幼儿制造不高兴的气氛,看其他小朋友是否帮忙。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通过有目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可以让孩子在与同伴、教师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激发他们正向的情绪情感,从而树立自信、分享快乐、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