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瑶
摘要:从2002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回归潮流,至今仍方兴未艾。我们把这股回归潮流称为回归主义教学观。回归主义教学观重视文本解读,重视语感,重视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实质上是为人本主义语文课堂教学纠偏,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把人文性、工具性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三种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不偏不倚地做到三者并重。
关键词:新世纪 中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回归潮流
自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经历了两轮课程改革,第一轮课程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受“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国家倡导“语文教学科学化”;第二轮课程改革是自1996年以来的新课程改革,受世界民主化进程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影响,国家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而被称为人本主义课程改革。2000年,新课程改革理想化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的很大差距,新课程改革实验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佳,这使得新课程改革与中国“以考分决胜负”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了深刻矛盾,冲击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章随即充斥于各种杂志之中。人们在反思“语文教学科学化”和新课程改革中产生了回归思想。回归本性、回归原点、回归本真、回归本体、回归本源、回归本位、回归本色、回归个体、回归生活、回归艺术、回归语文素养——这些字眼逐渐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章中。从2003年开始,倡导语文教学回归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成为一股声势浩大的回归潮流。我们把这种充满浓厚回归色彩的教学观称为“回归主义教学观”,把持有这种回归主义教学观的研究者称为“回归主义者”。我们以“语文回归”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从2002年至2010年9月的研究文章多达428篇(见表一)。而且,在这几年中,回归主义研究文章篇数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此外,从2002年至2010年9月以“语文教学回归”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多达1740篇(见表二)。
表一:2002-2010年中国期刊网以“语文回归”为篇名的呼唤回归的研究文章
时间
(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文章数 13 14 27 26 39 71 80 78 130
表二:2002-2010年中国期刊网以“语文回归”为主题的呼唤回归的研究文章
时间
(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文章数 54 55 114 92 131 319 305 351 468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两表的数据是本人于2010年搜集到的。2011年以后,中国知网改版,数据已改变,能搜索到的文章数量已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但将历年的数据相比较,2011、2012年的文章数量仍呈上升趋势。(见表三)
表三:2011年中国期刊网改版后2004-2012年以“语文回归”为主题的呼唤回归的研究文章
时间
(年)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章数 4 6 9 10 23 32 38 29 50
此外,我们之所以把这种回归现象称为回归潮流,不仅只是因为该主题的研究文章数量多,而且也是因为回归思想逐渐发展为一种教育界的共识,如于2012年12月12-14日在京召开的由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全国语文教改高峰论坛,主题就是“促进交流合作,回归语文本真”。
一、回归主义教学观的基本思想
回归主义教学观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要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回归主义者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根本无需去刻意强调。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回归“真实”,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实际上,回归主义者的思想,不管是回归本体、本源、本位、本色还是回归个体、回归生活,归纳到一点,即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还原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只要“在基本规律上做到、做实、做好,就会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重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归主义者主张中小学语文课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世界,使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保持连续性, 让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样,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不会“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基本途径。语文课要“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
(三)重视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回归主义者强调回归传统,努力从传统教育中挖掘合理因素。“积累-感悟-运用”这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吟诵、朗读、诵读、涵泳这些传统的读书法在回归主义的课堂中又得以重见光明。
(四)重视语文学科的文化载体功能。回归主义者坦言,“语文教学要夯筑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为此,他们提出了四点基本做法:①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积累;②营造“文化课堂”的氛围,领略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风采;③开发“语文与文化”精品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④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五)强调语言的学习和语感教学。回归主义者强调语言学习,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体是语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必须建立在语言学习和语用训练的基石上,在“体味”的基础上回归本真。他们对于“读”这种语用形式十分重视,提倡“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想”、“读中生情”、“读能成诵”,通过诵读指导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重视文本的解读、体验和感受。回归主义者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教出一种“语文味”。所谓“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教学设计,不能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超越文本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把文本和学生生活相联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二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所谓“回归文本”,是指语文教学在把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拓展阅读的同时,到最终还要能回归到文本的主体上去。他们把这一教学思想称为“在回归中超越”。所谓“语文味”,则是指语文教学要通过诵读、吟咏、品味等形式教出这种情感和意境,讲出课文的情感、意境,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重视学生主体。回归主义者强调,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个体。回归个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文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二是语文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行为。他们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有三个层次:活动主体性、交往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通过文本的美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使学生有课堂主人翁的感觉。
(八)重视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包含三方面内容:教材的个性化内容、教师的个性化讲解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回归主义者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指向学生个体,张扬个性,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个性化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要改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不能有模式的,要打破模式化期待。
(九)重视教学艺术。回归主义者认为,语文课是一种艺术课堂, “诗化”是其应有的情怀,应该在诗意中回归,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他们崇尚“简约”的教学风格,讲究“体味”,讲究情境教学,强调“审美”,重视文化传承和涵泳,一方面使得这种教学观带上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种教学观的鲜明的民族风格。回归主义者对于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一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入解读,也充分体现了其对于传统教学艺术的重视。
二、回归主义教学观的本质
回归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教学观席卷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的形势下出现的。回归主义者指责新课程“脱离文本,过度发挥”,天马行空,华而不实,呼吁要“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让“语文教学当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要回归简约。这实际上表明,回归主义者是在为人本主义课堂过分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观点纠偏,想努力让人本主义课堂回归正确轨道。这个正确轨道即将人文性、工具性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三者并重,自然地包含于语文学科之中,让语文教学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行走。所谓简单,是指从教法上讲,语文教学只要遵循其自然的教学法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机取舍,将人文性、工具性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地融汇于语文教学之中。所谓不简单,是指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基础性、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然融汇、相互贯通,做到语文课堂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和回归文本的和谐统一,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回归主义教学观的基本教学观,就是要求把人文性、工具性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不偏不倚地做到三者并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观点并非回归主义者所独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有这样的观点,人本主义教学观也有,只不过是这几种教学观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渐渐不知不觉地走偏了。话又说回来,如果真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做到三者兼具,语文课岂不又成了一个大杂烩?所以,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三者不偏不倚地并重,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回归主义者只是将其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扩充,具体的教法则仍是一个模糊概念,其可操作性也值得怀疑。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巧用多媒体让语文回归本真[J].新课程(教研), 2011(07): 171.
[2]陈美莹.新课标下语文回归艺术才情[J].学苑教育,2010(08):23.
[3]促进交流合作回归语文本真全国语文教改高峰论坛隆重开幕[J].华夏教师, 2012(12): 114.
[4]鲁纪权.语文教学要夯筑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 2005(12):40-43.
[5]钱梦龙.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评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J].中学语文教学, 2003(02):14-16.
[6]吴永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 2003 (11):4-6.
[7]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 2004(Z1): 85-88.
[8]朱永新.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J].当代教育科学,2003(09):65.
[9]余慧娟.语文教学当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J].人民教育, 2004(17): 46.
[10]潘文彬.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行走——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