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 单元操作是制药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是制药类专业最能体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核心课程。针对高职类制药专业教育传统模式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目前制药专业社会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实现制药专业单元操作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单元操作 工学研融合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部分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技能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直紧缺,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约有三四百万。
高职院校是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要求,走出了一条新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工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1]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培养在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何谓“工学研融合”
“工学研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工学研融合”已经成为获得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高职教育模式,是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组织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及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高技能型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和竞争力缺乏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工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外工业化时间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在学研产结合上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实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构成的“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美国实施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高等教育模式,英国实施“工读交替制”的多科技术学院体系,台湾地区颇具特色的技职教育系统等均称为高职教育的典型模范。
3.我省“工学研融合”的尝试与探索
美国的“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法国的“教育——企业工作线”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成功、最有效的办学模式。
作为职教大省,江苏省高职教育率先开展工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其规模和数量都位于全国高职教育的前列。但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模式都只是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既有模式的借鉴与改造,缺乏因地制宜的创新,在适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江苏省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满十年,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度不够、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低水平重复、创新项目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且在高职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
4.单元操作对于制药专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综合学科体系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制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以致我国高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却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如到岗后不能立刻上岗,岗前培训费时费力,严格一点说相比非专业社会劳动者没有太大的优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职业院校把目光聚焦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上,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则是改革的核心。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必然强调其职业性,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以验证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在工作过程中,把能体现出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典型任务作为学习内容,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目的。
制药单元操作是药品制造专业最能体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核心课程,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的实际工作往往涵盖了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GMP、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综合技能和素质。现有的教材中找不到符合“工学研融合”的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要求的教材,因此,除了迫切需要编写一套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为导向的,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制药单元操作”相关教材。而教材的素材除了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专任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与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甚至一线工人进行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3]
制药专业中与制药单元操作尤其是化学原料药单元操作相近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已经展开,这方面的“工学研融合”课改课程已有《制药过程设备》、《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流体输送与传热》等,有的还申报了国家精品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制药过程设备》是制药类专业适用的教材,其参编作者有5%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然而该教材仍然存在重理论偏设备的问题,没有系统地让读者真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篇幅虽小却不精炼,似乎是精简的化工原理的上篇。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及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流体输送与过滤操作实训》等教材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孤立的小实验,教材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实训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制药专业制药单元操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5.如何实现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工学研融合”
在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管理要正确定位,明确高职办学目标,培养充足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专门人才,走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研融合”之路。目前我国的工学研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工学研融合的成功案例比较少,几乎没有成功经验的汲取,造成了工学研融合发展缓慢。由于经济体制、政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研产方面的探索也非常的有限,这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时候存在一定风险,无章可循。
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沉降和过滤、搅拌、加热和冷却、蒸发和蒸馏、结晶和干燥等具有共同的物理变化、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的基本操作。单元操作是制药专业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技术。因为所有的药物生产过程都是由上面所提到的若干种单元操作组合而成。而这门课程在学校教师往往都是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多媒体演示来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实际生产中要求技术人员不是用眼睛看,更不是理论知识的回放。
以下是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传统模式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目前制药专业社会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借鉴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层次结构[2],对目前存在现状和解决措施作以下探讨。
(1)培养目标
目前现状:学校培养制药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实习到岗后依旧手足无措,不能将在校所学技能应用到相应岗位。高职院校应突破校本位的封闭单一办学模式,考虑市场因素的同时寻求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对接,以工学研结合教育为切入方式,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切入点,保证“工学研融合”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聘请制药企业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企业也应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统一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4]
(2)专业设置与改造
目前现状:学校定性地做一定的市场调查,主要依学科和自身条件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制药专业性较强,市场是动态的,企业的需求三年后往往有较大变动。学校培养学生的计划赶不上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学校市场调研人员因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其他因素使得调研数据往往非企业行业的第一手数据,与实际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若学校主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共同参与新专业设置和旧专业改造,则能够帮助学校培养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上岗,并能学以致用的人才。
(3)课程体系
目前状况:企业认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这样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优势,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将制药生产中关键核心技术、成熟技术和技术改进引入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要注意相关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这样既能突出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同时制药企业的参与保证了校企共同建立起来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
(4)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现状:企业只是为教学提供一定的设备、场地,而这些设备和场地毫无疑问是目前行业非主流甚至淘汰的设备和场地,所以学生到岗后仍然不能快速顶岗。学生还是以认识实践为主,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脱离生产。解决教学条件的约束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校企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如订单培养,在学校为企业输送专门技术人员的这一共同利益驱动下,校企才能真正紧密结合,共同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
(5)毕业实习与就业
目前现状:学生的毕业实习只是参观性的,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起到顶岗实训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校企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在甚至能为企业所用,既让学生初尝了职业成就感,使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使三年大学生涯有一个圆满结局。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实训,毕业后还能被企业留用。
(6)科技合作
目前现状:学校与企业基本没有或属偶然行为。目前中小型制药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都实行研发外包;大型制药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或部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企业众多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技术革新,尤其是制药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化改革。而这些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往往都发生在盈利性为唯一目的的科研院所,但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成果一般并不成熟,且几乎没有后期的维护。高职院校往往没有企业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在设备上,同时自身实力制约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学研产的结合。所以企业很少青睐高职院校,形成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发展的局面。如果企业和学校有长期合作的具体规划、目标、投入和利益分配协议,则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也能让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7)质量评估
目前现状:企业是旁观者,不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学校也只是把评估看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事情。如果学校和企业都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质量评估,建立起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则将大大促进“工学研融合”的良性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实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李晓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J].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34):60-67.
[2]李熙.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陈建军.对台州高职制药单元操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97-498.
[4]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5]杨永杰.模块式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