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苏海滨
摘要:考试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该课程考试中存在的弊端,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以及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考核方式,重点讨论了该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实施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核方式;师资力量
作者简介:周玉(1979-),男,安徽枞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苏海滨(1965-),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82-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工科,尤其是电类本科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硬件连接,建立微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使学生具有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为微型计算机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前续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后续课程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等。该课程是大学四年时间里,学习的唯一一门能衔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程序设计”、“计算机检测技术”和“电机电器”的综合应用技术课。[1]因此,该课程对电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非常重要。
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很多教学专家提出各种改革措施,如在教学内容上的选取上、[2]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革新,[1,3,4]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较少。基于此,笔者重点讨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考核方式方面需要进行的革新。
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考试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不断得到重新认识和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考核工作是该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和指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其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依据。同时,合理的考核制度是评定该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高校应该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让其不但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更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二、国内考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大都是传统的考试制度,即最后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60分及格。所以,在大学生当中,“60分万岁”的理论一直盛行,这种考核方式呈现出种种弊端。例如,学生为了平时成绩被动上课,教师被动考勤点名,这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学生为了拿到平时成绩,以敷衍的状态写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这使教师批改作业的劳动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假如学生有了一个好的平时成绩,就会不重视最后的考试,进行几天的突击学习就可以拿到60分,这更加严重影响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任务。
这种传统的考试制度在某些课程当中(如“高等数学”),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而言,该考核方式不但没有任何优点,反而会对教学评估和改革带来负面一下。也就是说,“60分万岁”的理论完全背离了该课程的考试初衷。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也不利于教师的教。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紧密围绕课程培养目标,适应该课程的改革及课程的特点,既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考试改革是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项目,考试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新的考试制度,能有效反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核心关系,弥补传统考试的弊端。新的考试制度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考试改革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抛弃大学传统考试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模式,注重过程考核,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根本任务,竭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课程的终点不是考试,而是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基于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考核方法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论与实践上综合考核,不只是关注最后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该原则的指导下,本校的具体考核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1.闭卷考试
这也是传统考试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的题型设置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简答题;考核学生对一些方法技能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题型设置为:分析题和设计题。
2.平时成绩的考核
重视平时成绩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重视平时成绩也是避免学生闭卷考试前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的有效方式。一般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习题作业等,而该课程的平时成绩除了这些还涉及更多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量,开阔其视野,应让其了解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同时进行一些提问,鼓励学生回答,并将答题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比如,笔者在讲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时候会问学生,“除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还知道什么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个问题。对不知道答案的学生不做处罚,而对那些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会适当增加他们的平时成绩,进行奖励。这样做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另外,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该课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能力。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有意穿插一些英文授课外,还给学生布置一些外文的翻译和技术材料的阅读等任务,并把其列入平时成绩的考核。由于大多数芯片的产品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英文材料,独立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实验考试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也决定了实验考核在总成绩中将占据较大的比重。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而反映实验教学效果的指标主要体现在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上。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实验考勤,主要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二是基础技能的完成情况,目的是检验学生每一次实验的完成情况,这一步是基础,是进行更高级实验的基石。这一部分的实验主要要体现出基础性,以难度适中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同时实验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在现场指导,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当次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每一次实验所需的基本技能,教师需要在当次实验结束前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逐个检查。三是综合设计应用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类实验难度较大,教师需提前布置实验内容,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如3周左右时间)去完成,在该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答疑,而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等,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实验,巩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微机系统整机的概念。实验评价的结果是检验学生的实验成果,并对学生进行口试考核,用以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以及独立见解。
4.将差异性培养原则引入考核环节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学生个体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差异性培养原则引入考核环节,用来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该项内容的实施方法,可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完成两种形式的考核: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中心,让其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设计并顺利完成实际的微机系统;对于参加过诸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以微机系统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以项目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项目设计代替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即实行“优生免考”的措施。
通过各项考核,最后得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为:总成绩=闭卷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30%。对于免试学生的最后成绩可根据指导教师、项目组成员和各专家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五、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际过程当中,闭卷考试是最容易实现的;平时成绩的考核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第四项考核方式,为个体是最难实现的一项,因为它涉及“好学生”的选拔过程,对整个学生进行额外辅导、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对学生成果进行评定、验收与解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同时,该项措施的实行最好是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支撑。因此,对于第四项考核在实际进行中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进行。
对于第三项考核,虽然在实行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实际困难,但这一项考核是普遍性原则培养的一部分,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实验考核目前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对实验部分考核分量的增加,实验课时也随着增多,这样会使原有的实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学校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确保实验室在时间、空间、设备资源和实验内容上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另外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是通过资金购买更多的实验室资源。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解决该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有所成就的关键。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内部挖掘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当然,一定要保证课程师资队伍在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合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甘于奉献、学科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保持稳定的实验教师群体。
六、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该课程的改革,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其课程考核中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要考核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知识、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对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本校在后续的教学进程中将还将继续健全和完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琦,韩亮,李秀芝.《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A].
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李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26(2):50-51.
[3]左冬红,张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31-33.
[4]王亭岭,熊军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9-100.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