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翠凤
【摘 要】农村农艺专业的改革一直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本文在中职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分析了当前中职农艺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农艺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实施及评价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业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探究
一、中职农艺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质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考虑的。但是,社会对于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一些学科型的课程模式,要做到使得文化课、专业课以及技能课等方面都协调全面发展,但是,我们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职业实践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中职教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的特色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彰显,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中专层次的人才培养之中所提出的一些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方向要求以综合素质作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作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作为主体,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创新以及适应社会以及学生的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二、当前中职现代农艺专业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
现阶段,许多的中职校现代农艺专业课程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一种模式。“宽基础”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普通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活模块”是建立在“宽基础”之上为了突出以及强化职业能力去开设的部分课程。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就业意向以及兴趣选择其中的某一个专业方向。
(一)现代农艺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不是很合理
中职现代农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但是对于其中一些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以反映本专业的重点内容为基本方向,没有去突出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需求不同的这一特点。
(二)现代农艺专业的课程难以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的设置大而全、粗而杂,教学的内容广而空、系统但是不成体系。有的学校虽然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而不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教师也是不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体制较为僵化,教学手段固化,课程设置硬化,教学效果比较差。这样就会使得所学专业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差较远,课程设置不是很合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是不能够结合实际的生产。
现阶段的中职农学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办学方针,使得学生没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而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会导致一些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得到削弱,这样就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相关需求。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中职农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让它更加适应农村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为当地三农服务。
三、现代农艺学校如何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一)明确中职农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实践培训技能
农村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建设创新,农艺专业主要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了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农艺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更多的研究对象是大田作物、设施园艺以及规模化养殖,农艺专业主要研究的内容明显,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最为常见,只有将农艺专业三年制改变为不间断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重点,把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农艺专业学生懂得生产流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实行多层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农艺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与生产过程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其方式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从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中,可以采取“学校+学员”“学校+企业”,即学生可以进入学校实习基地或种养殖企业或相关协会,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大胆应用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农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确立一个特定的课程目标,以解决达成该项目标为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立项解决目标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当首先彻底打破以课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的专业知识按照农作物或者生产环节等标准进行归类,让学生独立进行某个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辅以教师指导,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开展项目教学要杜绝盲目,应当注意做到阶段性工作明确,环环相扣,如《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当地农作物的生产结构特点和生产情况,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为原则,进行生产活动,然后是开展一系列的播前整地、选种、育苗、大田移植、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采收等工序,并要求学生做好项目记录,作为交流和审核资料,最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行交流参观,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三农的对策
提高服务三农是中职农艺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首先,教育农艺专业学生为农村经济建设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调整以及加强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民创业,加强农民收入不懈努力。同时,职中农艺教育应该解决提高“三农”的重要问题,建立有文化、有技术、懂得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始终坚持职教为农的基本方针,根据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创新学历教育,提高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崔志钰.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J]. 中国农村教育,2007.
[3]张伟.高校体育的心理素质教育[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