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慧
《坛经》是慧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对现代思想界最具影响的源头。《坛经》的思想它将宗教信仰伦理化,将世俗道德宗教化,从而引发了传统佛教的人间化与世俗化。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坛经》的伦理思想试作分析。
一、《坛经》的平等观
在《坛经》中,慧能继承和发扬了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佛性理论,旗帜鲜明地宣扬“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慧能第一次参见弘忍法师时,就明确地表达出来了。“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禅宗提倡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佛性平等这一理论中。人有南北贵贱之分,佛性是平等无差别的。慧能还说:“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化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佛性对于一切众生就像雨水对万物一样,全部给予滋润,所以悉皆平等。慧能以此来比喻佛性,佛性也是一样,赋予每个平凡的个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首先表现在佛性对众生的平等,不论高低贵贱皆有佛性。
二、《坛经》的善恶观
慧能认为,“十善”是符合佛之知见的,人们应该以此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准则,为善必得福;“十恶”则是背离佛之知见,应该被戒除,为恶必得祸。世人的一切行为,依次果报,只要造了善业,就会招致有益于福乐的报应,而作恶则必将得相应的罪报。所谓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事实上,“十善”就是对身、口、意三业中十种恶行的否定,是佛教修持的道德准则。修行十善者,按照行善的深浅、完满程度的不同,必将分别得到人、天、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以及成佛等结果。“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语、贪欲、嗔恚、邪见,这些属于止恶的标准。作十恶者,依照行恶的强弱程度,必将分别堕于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坛经》认为,人心是善恶行为的主体,善恶行为的发生,在于人的思量,有善思便有善行,有邪念就有恶行。《坛经》从人性论的角度讨论道德问题,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人即佛,佛即人。人的本心是道德行为的终极根源,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能够通过一定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
三、《坛经》的道德修养观
(一)明心见性 自性自度
由于“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慧能要求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这就指明了修养的主体和方法。《坛经》认为,修行的目的在于识得本心,见自本性,自成佛道,即见性成佛。这也就肯定了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突出强调了个体修养的自觉性,要求修养要认识到,佛就在自心中。所以《坛经》让人自修自行,自性自见。
关于自性自度,《坛经》认为,自性自度实际上是自身道德觉悟的主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要自我清净本心,自我修行,识见自己的智慧法身,识见自心的佛性,自我度脱,自我持戒。从伦理学角度看自性自度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人们要主动的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能单纯的依靠外界的道德教育,当然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内在因素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禅宗伦理还是强调要能动的去加强道德修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道德教育。
(二)定慧一体
慧观是佛教伦理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通过开启道德智慧而实现道德自觉,从而促进人的超越和完善。在这方面,佛教伦理最注重的是慧观与禅定的结合,称之为“定慧一体”或“定慧双修”。定是在修行过程中,专注于某一对象,使心不散乱,达到凝然寂静的状态。慧是了解判断事物本性的精神能力。
慧能大师开示众人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这是慧能大师教育众人不要误认为定、慧二者有别,定慧是一体的,是不二分的。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功用,在智慧显现的时候,定存在于慧中,在入定的时候慧存在于定中,这就是定、慧平等同体。
从伦理学角度看定慧一体是道德认识的重要获取手段,也是道德修养的有力方法。因为道德修养是道德体系与主体自觉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结果,是道德内化的过程。那么禅定就是通过静思净虑排除意识中的非道德因素,开启道德的智慧,进行道德方面的认识,并将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本性,保证道德认识的正确方向。
(三)顿悟见性
慧能反对神秀教导弟子的“住心观净,常坐不卧”的渐修说,提出“顿悟成佛”说。他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而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自性迷则愚则凡则众生,自性悟则智则圣则是佛。
悟,从伦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道德觉悟,道德认识,道德体验,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超越和对自身完善的本性的觉证。一旦觉悟了诸法的实相和自我的本性就会生出妙圆智慧。慧能的顿悟说,大大缩短了尘世与净土、此岸与彼岸的距离,突出体现了世间与出世间、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体一不二”。
《坛经》作为佛教的经典,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正如佛教倡导劝善止恶,鼓励人们向善,防止、避免人们作恶。主张慈悲济世,号召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在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化的冲击下,对于“道德滑坡”的现实的社会现象,佛教禅宗提倡的舍己为人,普度众生的思想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提升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现实上的教化作用。希望此文对《坛经》伦理思想的浅探,能使人们正确的认识佛教道德思想,取其精华,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使佛教伦理道德精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因素。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