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宏 韩颖 孟奕伶
摘要:香港高校具有鲜明独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研究生教育选拔机制宽口灵活;培养方式多样且务实,注重教育国际化;行政管理高效,学术管理严格。香港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洗礼,其选拔机制、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许多方面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选拔机制;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0-03
香港大学成立于上世纪初,其研究生教育沿袭英国模式并根据地方特色自成一体,主要侧重于技术和精英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需求。1988年,随着香港科技大学的成立,其研究生教育进入到培养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多领域配套人才的全新阶段。中国内地研究生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末得以恢复,作为精英教育,其总体规模较小。近年来,内地研究生队伍逐渐扩大,其生源质量、学风现状、管理体制、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呈现了诸多问题,令人深省。中国内地和香港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发展的比较研究具有价值。
一、香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选拔机制。香港研究生的招生制度较为灵活。持香港高校认可的大学本科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申请人经由两名教授联名推荐,向学校提供IELTS、TOEFL、GRE等国际英语测试成绩,经学校学部委员会同意,就可准许入学,并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这种“导师负责制”决定了导师有权选拔录用他个人认为研究能力强的学生,这种选择权完全归属导师,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负责。[1]导师被要求除科研技能,同时要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并且要对研究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和生活等方面加以重视。“导师负责制”对研究生而言在跟着导师进行科研的工程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业务实践技能,对毕业就业或继续深造都有积极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导师招生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方式。(1)学位学制多样、灵活。香港学位学制更为多样、灵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情况对学校的学位及学制进行设置,实行授课式学位和研究型学位相结合,同时允许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根据自己的规划作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同层次修读另一学科硕士课程,也可以继续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还可以再向下学习其它专业的本科课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生,选择在香港高校攻读研究生,均可以从灵活的学位学制中受益。(2)培养目标注重务实。香港高校实行务实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先行者。市场需求是决定香港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及招生规模的主导因素。各大学为了有效适应市场需求,开拓学生视角,增长其见识,培养其综合思考能力,都开设了类似于通识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且有助于香港各高校培养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3)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商贸与金融中心,其研究生教育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香港高校的国际化水准很高,这主要得益于高校的老师多是从世界各地招聘而来,并且有便捷的图书资料联网系统、国际资讯网络、境内外生源互相流动的便利以及充足的经费。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生源及交流活动各方面,香港高校均践行开放理念,鼓励学生放眼寰宇。因此,香港各高校留学生比例高、分布广。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其外国留学生占研究生的比例均超过20%,香港科技大学留学生比例更高,达到1/3,生源主要来自欧洲、北美洲、澳洲以及亚洲等很多国家。
3.管理体制。(1)行政管理制度。香港高校秉承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最周到服务的理念,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式的体制。这种体制下,校级管理下设具体行政管理部门,如研究院、学生事务处(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就业辅导、学生事务管理等)等,是管理实体;而院、系各级则并没有设置具体的管理部门。香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队伍并被评价为更为精干,管理更为高效。[2]而内地高校虽然也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但每一级都对学生进行各层管理,行政控制力度比较强,且管理机构相对冗杂,效率低下。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研究生教育的行政管理更加宽松且高效。(2)学术管理制度。香港高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入学制度,各高校学术管理制度都非常严格,最大程度上保证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要想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学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香港高校的研究生入学与大陆地区不同,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而是在入学一年后安排了严格的学生资格考试,目的在于考察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以及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深度,以审核学生是否适合继续攻读研究生学历。与此同时,研究生还须参加三类学术活动:①各自导师组织的小课题讨论;②各系组织的学术交流会;③专业领域的大型国际会议。香港各高校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是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坚持大学自治。在倡导学术自由、科研至上、学术为本的前提下,保证香港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高质量。浓厚的学术气息,严格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学生不得不端正治学严谨的态度,致力于潜心钻研,着力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
二、内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存在问题
“严进宽出”是内地研究生一直沿用的培养模式,而且已经形成了它独特的方式。以下从选拔机制、培养方式和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选拔机制。内地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有四种形式,主要包括全国统考、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全国统一考试中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联合考试是由全国统一命题,由教育部批准的特定学科和专业的考试科目。单独考试是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报名、考试时间与全国统考一致,但其考试科目是由学校自己命题。推荐免试是由一些特定的高校按教育部的规定,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确认考生的免初试资格,最终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选拔方式。全国统一考试的选拔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考试由于是全国统一划定分数线,而且强调要挑选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所以有的考试甚至涵盖本科时的十几门功课,这种考试制度能挖掘出全能型人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选拔的是考试的专才,并且不利于对于对某方面有特长的专门人才的选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外优质生源的准入。另外,不同专业和学校之间学生在调剂时,由于评分标准不统一,考核内容有差异,其专业课分数也无法达到一个水平上来衡量。
2.培养方式。(1)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文科应用性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高层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一直过分强调专业课程,忽视学科基础课程,缺少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造成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而研究型人才供过于求,造成就业困难,社会压力增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才以及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2)国际化水平较低.虽然内地高校也积极倡导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生源国际化程度、教师国际化水平、研究生培养形式与理念三个方面。[2,3]首先,生源国际化程度很低。在国内的各大高校,留学生的比例都比较低。其次,教师国际化水平处于较低范畴。教师国际化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然而现状是全国各大高校老师还是以我们本土教师为主,外籍教师非常少,而且国外学成归来的比例也不高。此外,研究生培养形式与理念缺乏国际化。由于老师或者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限制,在国内一直强调的“双语教学”只能在很少的课程中实施。并且,内地的诸多高校不注重国际交流互访活动,这样很难零距离亲身体验国外知名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高度和深度深受影响。
3.管理体制。内地高校建立了学校、学院、系的三级管理体制,并且在每一级都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来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一系列环节,以及一些研究生培养的强制性要求,并且形成了很强的控制力。如管理研究生招生的研究生院,管理研究生日常教务工作的教务处以及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就业指导处。同时在学院也设置了相对应的部门,此外还设置了一些专门秘书来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并对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一系列的工作也予以协调管理。然而,各种学术权力代表的机构常常虚设,地位不高,很多情况下要受到其他部门的限制和制约,故其在机构运行、权力行使等方面还很不顺畅。
三、对内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和建议
1.采用灵活的研究生选拔制度。中国大陆现在主要是以全国统一考试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每门功课的考试成绩都需达到国家线,此类招收制度会限制一批专业拔尖但总分排名弱的学生被纳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是如果诸如此类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他们擅长的专业进行研究学习,很有可能创造一番成绩。因此,内地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可尝试总分只计算专业课成绩,政治英语言类公共科目统一设置初试合格线即可。另加大复试权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录取过程中的权重分配以及导师面试环节的综合考量。
2.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应用实践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实践产业,而非创造新知或科学发现,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社会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比重在增长,是普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与培养需求相适应,高校首先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型课程体系。由于基础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异乎寻常的作用,因而要从强调课程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同时要调整毕业要求,从单一性的学术性标准向多样化的标准转变,突出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要着重考查硕士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方面的实战和应变能力及对应的综合素养。此外,学位论文也强调实践应用效果和社会效益分析,甚至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报告、科技发明成果、项目策划书及应用、设计方案及采纳情况、研究综述及创新和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评价等多样化形式考量。
3.注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国家前途和社会命运,研究生是整个社会的高级人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因此,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和全球化环境生存能力的历练在研究生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中国内陆和香港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依托国际视角、先进理念来拓展新领域,并且要给社会的各个行业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有效的执行力,实现教学、教师以及学生生源的国际化是重中之重。
4.制定高效全面的管理评价体制。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专向人才,内地现在亟需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全面综合高效科学的研究生素质评价体制。首先,在素质的基本内涵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学习成绩,同时更要重视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强调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而不能只注重于一个方面;最后,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共性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4]综上所述,不能简单的用固定的教学体系和单一的学术标准来培养学生,而是要建立高效全面的管理评价机制来培养社会型人才[3]。
参考文献:
[1]樊建平.香港高校研究生培养优势及其借鉴[J].教育与现代化,2007,(6).
[2]鲍毅玲,吴姗.论香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借鉴价值[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刘宇贤.对我国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究,2011,(6).
[4]梁传杰.研究生教育内外部和谐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作者简介:施宏,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1975年3月生,女,西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项目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教育等;韩颖、孟奕伶、施宏所属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