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俊
【摘要】农村中学的现有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三个各方面做了探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兴趣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就有“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授了多年中学化学课之后,我对于这一问题逐渐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一般而言,思考从问题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时要力求问题“充满悬念”,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例如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这四个问题紧紧围绕喷泉实验这个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最后一个问题充满悬念,思维要求较高,让学生清楚水与气体接触是问题的关键,让水上去或让气体下来都可能达到目的,这样的问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选择那些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例如,在讲解HCIO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1)初识“84消毒液”;(2)解读“84消毒液”;(3)探究“84消毒液”;(4)使用“84消毒液”。通过观察色、态、气味以及使红纸褪色,初步认识“84消毒液”,然后通过对产品说明书的解读,猜测其可能含有的成分,并设计问题进行探究。如“84消毒液”的成分是NaCl0还是HCl07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或氯水漂白?“84消毒液”中滴加酚酞后为什么溶液变红后又褪色呢?是次氯酸的漂白性还是酸性作用?这样的设计在学生已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利用“84消毒液”这一化学与生活的范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思维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是分析、综合、对比、抽象和概括等。在化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常用的思维方法。
1.教会学生对比的学习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比是确定事物和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高一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比较困难,尤其课改后课时少、教学容量大,学生对一些化学方程式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采用死记硬背方式,考试时经常会遗忘。若能用比较的方法,不但可记忆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可记住一些相类似物质的性质。
例如,铜与浓硫酸加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2H2S04(浓)=CuS04+SO2↑+2H40;铜与浓硝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4HN03(浓)=Cu(NO3)2+2N03↑+2H20;铜与稀硝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3cu+8HNO3(稀)=3Cu(N03)2+2NO↑+4H20。通过对比发现,三个方程式共同的特点是均生成了对应的铜、盐,不同之处是分别生成是S04、NO2和NO。对于铜与稀硝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方程式,只要对比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浓硝酸生成NO,而稀硝酸则生成N0,通过对比理解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便可以长久记住。尤其对一些相类似物质的性质,充分运用对比学习方法效果更显著。
2.教会学生归纳、演绎和推理的学习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授化合物时,要教会学生抓住性质、存在、用途、制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这四个方面中要注重抓物质的性质。例如,在S02教学中先学习其性质,由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后学习其用途,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元素化合物千差万别,但物质性质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若把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系统的归纳,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把零乱的、分散的知识归纳入一个系统,这样可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