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疆神话的背后

2013-04-29 18:16蔡玲凌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种族主义启示

摘要 库珀的长篇小说《最后的莫西干人》以美国的西部边疆为背景,讲述的是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发动的一系列残酷战争,塑造了以邦波为代表的边疆英雄人物,上演了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本文从种族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典型形象所透析出的种族主义思想,揭示种族主义的罪恶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最后的莫西干人》 种族主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库珀及其作品介绍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开创了三种不同类型小说的写作先河。库珀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以边疆为题材的五部小说编辑成的《皮裹腿故事集》深受各国读者的喜欢,也让库珀本人名声大振,享誉国内外。《最后的莫西干人》是其中的第二部,也是最出色的一部,该部作品写于1825年,很快就成为畅销书,至今已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库珀的作品,“故事结构复杂精巧,内容紧张生动,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命运随息万变,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宋兆霖,9)《最后的莫西干人》也秉承了库珀一贯的写作风格,故事情节如同山溪,一会平静地流淌,一会汹涌澎湃,最后变成瀑布一泻千尺,让人惊愕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

《最后的莫西干人》的故事发生在1757年,英法七年战争的第三年,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去探望父亲的路上被印第安休伦人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的追踪、搏斗等一系列情节的描述。主人公邦波做了英军的侦查员,并和他的老朋友莫西干族仅存的酋长钦加哥、昂卡斯父子一起救出了科拉和艾丽斯。这个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冒险小说,或者是一部英雄救美的浪漫主义小说。事实上,这部小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是英法殖民者为了获得印第安人的土地而发动的战争,是种族灭绝政策的充分体现。虽然库珀对印第安人怀有同情心,同情他们所受的遭遇,对印第安部落的消亡表示愤慨,但是仔细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者无法逾越自身的偏见,歧视印第安文化,极力拥护白人文明,作品中多处显示出白人的优越性,浸润着浓厚的白人至上的种族观。

二 人物形象透析出的种族主义思想

《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库珀成功地塑造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勇敢机智的邦波,沉稳老练的钦加哥,英俊淳朴的昂卡斯,诡计多端的麦格瓦,美丽善良的科拉,漂亮柔弱的艾丽斯,等等。通过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尤其是通过白人形象代表邦波和印第安人形象代表麦格瓦的言行举止,库珀根深蒂固的种族观暴露得一览无余。印第安人在白人的眼里天生就是“嗜血杀手”,还被视为“魔鬼之子”,而白人则被看作文明和理性的象征,那么征服野蛮的印第安部落,统治整个北美大地就变成历史的必然,无可厚非。

1 白人形象的代表:邦波

库珀笔下的邦波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勇敢正直,单纯质朴,热爱自然,无私无畏,为朋友两肋插刀毫无怨言。他原本是个猎人,英法殖民战争开始后,他成了英军的侦查员和领路人,他高超的射击技术和神奇的森林作战本领让敌人闻风散胆,帮助英军获得了不少胜利,获得了“鹰眼”的称号。邦波是西部开拓者的典型代表,他和亲英派印第安人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甚至在穿着上、配饰上都酷似一个印第安人。库珀笔下的邦波,身穿“一件淡黄色镶边的深绿色猎衫,腰间束一条只有印第安人才用的贝壳串珠的腰带;他脚上的鹿皮鞋,也像土人一样装饰得很花哨”。(库珀,23),邦波不仅从外形上打扮得像印第安人,而且生活习俗上也类似,他甚至还学会了印第安语与印第安人交流。但即使是这样的情况,邦波却从未忘记宣扬自己是一个纯正的“白人”和印第安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作品中多处地方都能发现邦波在重复这个事实,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白人,是一个纯种的白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那都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通过这些言语,作者库珀借用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宣扬一种种族主义观,告知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肤色就是划定人群的标准,通过肤色的深浅就能确定人群的身份及高低贵贱,在以白人为中心的定论下,谁的肤色浅,就确定谁是“白人”或被称为上等阶层。正如邦波暗自得意地看了看自己“肤色浅淡,瘦削结实”的手,作为“白种人”这种观念就意味着他可以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说话,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权威形式。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对“白种人”作出以下分析:“作为‘白种人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现实,在它面前,非白种人不得不温顺地俯首称臣”。(赛义德,289)这种典型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让邦波一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优越感,从根本上来讲,他是不屑于与印第安人为伍,与印第安人还保持一种特定的距离。

在小说中,邦波和莫西干的酋长钦加哥是好朋友,是生死之交,在一系列严峻的考验中,他们共同进退,体验失去亲人的痛楚,但是在邦波的心中,钦加哥所代表的印第安人的“优点”是有局限性的,仍然不能避免在白人心中“固有”的形象:在战争中,勇敢大胆却莽撞残忍;在生活中,慷慨大方,却慵懒涣散。在和钦加哥的相处中,邦波虽然经常为印第安人说话,但是他始终是“白人”的代表,宣扬的是他所信奉的“白人至上”理念,维护的是殖民者的利益。当恩卡斯剥下一个法国士兵的头皮,邦波对这种行为的评论竟然是:“一个白人要是这么干,那的确是一种残酷的,不人道的行为;可惜对于一个印第安人来说,这是他们的天性”(库珀,160)。从中可以看出,在邦波眼里,印第安人就是野蛮的,而且他们野蛮的行为是先天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改变的,印第安人就是嗜血如命,残杀无辜。相比之下,白人是不会用这种残忍的、无人道的暴力行为,因为白人是有教养的文明人。事实上,这段话正好通过邦波之口体现出库珀的种族主义思想。在库珀看来,印第安人既然是野蛮的、低等的,处于敌对的印第安人就是应该被割头皮,而且不能称之为残忍;而白人因为出身高贵,因此即使是敌人也不应该受到如此待遇,而这种不平等的待遇正是源自不平等的种族观:白人的生命是泰山,而印第安人的生命是鸿毛,二者不能被相提并论,卑微的印第安人的生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说最后,邦波鄙夷印第安人的葬礼,恰恰说明了作者库珀不屑于印第安的仪式,蔑视印第安的文化,宣扬白人的圣经文化,认同对印第安的民族灭绝。

2 印第安人形象的代表:麦格瓦

《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出现了大量的印第安人,包括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库珀重点描述的是莫西干人的酋长钦加哥、他的儿子恩卡斯,和休伦族的“刁狐狸”麦格瓦。在库珀的笔下,钦加哥和恩卡斯是“好”印第安人的代表,淳朴善良;而麦格瓦则是罪恶的象征,是歹徒,是与文明标准格格不入的动物。在小说中,库珀把麦格瓦描绘成充满杀气的邪恶之人,“他那张凶狠的脸上画着战斗的花纹,颜色已经模糊不清,因而使这张黝黑的脸显得更加狰狞可憎。”(库珀,10)这样的主观描述,很容易看出库珀本人对印第安人的傲慢和固有的成见。事实上,麦格瓦是被库珀故意腐蚀的印第安人的代表,是英法殖民战争的牺牲品。麦格瓦本身是一个勇敢、机敏、有雄韬伟略的印第安人首领,后来由于受到白人的诱惑,他喝酒成了懒汉,被赶出了森林部落,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妻子,最让他感到伤心失望的是,他不小心喝了酒,误了公事后被蒙罗上校当庭广众下羞辱和惩罚,这一切生活的变故使麦格瓦心灵受到严重打击,因此他怀恨在心想着要报复蒙罗上校一雪前耻。库珀把麦格瓦描述成一个魔鬼般的人物,心狠手辣,一心想着复仇只是因为这是“印第安人的天性”。很明显,库珀抹杀了造成麦格瓦变得如此凶残的幕后的客观真原因,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殖民者的侵入,麦格瓦的平静生活怎么会被打破?他又怎么会变成这样呢?麦格瓦其实无非只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他只好听任命运的摆布。库珀在作品中却黑白颠倒,用大量地笔墨去描述印第安人之间血腥的战争场面,杀戮妇孺,血溅沙场,而对真正战争的发动者英法之间的战争只是轻描淡写,处处显示出英法的“文明”,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印第安文明的劣根性。

麦格瓦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想要弥补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恢复他在自己部落的名誉和声望,让他重新过上没有受诱惑堕落前那种自由、有尊严的生活。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麦格瓦同样是一个英勇善良的印第安人。在战争中,他很有智慧,成功地领导其他人抓获海沃德及两位蒙罗小姐,当其他人分抢战利品时,或者是满脸杀气地怀着复仇心寻求战利品主人时,麦格瓦却远远地站在一旁显得安详而满足。在库珀眼里的印第安人没有被教化过,如同”野蛮人“行为举止粗俗,麦格瓦却并不像库珀描述的那样。在作品中,当麦格瓦的伙伴射死一只走散的小鹿,不用任何烹调技术就狼吞虎咽吃起来的时候,他没有参加这令人“作呕”的宴席,而是独自一人在旁边陷入了沉思中。对于擒获科拉,刚开始麦格瓦是为了报复蒙罗上校而这样做,但是他真正接触美丽善良的科拉后,他只是希望科拉能作为他的妻子,即使科拉一再拒绝他,他也没对科拉下毒手。他最后请求酋长让他把科拉带走,似乎这样就能抵消他所承受的所有痛苦和悲痛,这一举动推翻了库珀描述的印第安人无情而冷血的形象。作品结束时,当麦格瓦的同伴打算杀死科拉时,他阻挡了他们还让科拉自己选择,他对科拉的感情是真挚的,当他的同党趁其不备刺杀科拉时,麦格瓦像“猛虎一般”朝着那个族人扑去,打算杀掉这个伤害他心爱之人的同伴,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有爱的印第安战士跃然于纸上,最后这一幕彻底改变了麦格瓦凶残的形象,他死得威武,死得不屈,是印第安种族精神的杰出体现,也是印第安人的英雄。

三 结语

《最后的莫西干人》暴露出殖民者的残酷和罪恶,也暴露出库珀本人的种族主义思想。库珀以白人文明为中心的骄傲,让他见证了印第安部落的衰落和消失。印第安人民和文明饱受殖民者的欺凌,面对白人文明的入侵和推进,所有的印第安文明毫无招架之力,日益消亡,失去家园,失去土地,被放逐到寸毛不生的蛮荒之地,印第安人民的迁徙是一部真正的血泪史。即使美国独立以后,他们仍然受到以“白人文明”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排斥,不能分享到“美国梦”,印第安人的权益并不能得到保证;尽管美国标榜民主和自由,但是实际上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民实施的双重标准,只要与白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政府就放任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迫害。虽然印第安人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在美国50个州中,“至少有27个州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一千多条河,两百多个湖泊和数不清的城镇、山丘、河谷、森林、公园等名称取自印第安语。”(蔡昌卓,106)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印第安人的血与泪,但是他们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公正的对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种族主义作为一种为某种不平等制度进行辩护的文化工具,它必然受到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社会理想人类的批判,逐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印第安文化也会在美国多元文化的新环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印第安人民也将谱写出他们民族新的篇章。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面上项目(编号:11SB070);四川理工学院培育项目(编号:2011PY12)。

参考文献:

[1] [美]库珀,宋兆霖译:《最后的莫西干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 蔡昌卓:《美国英语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胜凯:《论美国早期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版。

[4] [美]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5] 蔡昌卓:《美国英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李胜凯:《论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蔡玲凌,女,1980—,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文化,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种族主义启示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词典查不到的种族主义定义
“种族主义鱼”(图片新闻)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