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韩真是越来越可爱了。
春节期间,闲来无事,翻来覆去,看的只是一本书。这本书是作家韩石山的自传,书名为《装模作样——浪迹文坛三十年》(陕西人民出版社二0一三年一月第一版)。
一部回忆录,怎么用这样一个带有贬义的“装模作样”词语做书名?这四个字能够囊括老韩的大半生?是标新立异还是哗众取宠、耸人听闻?
“一不小心就装成了个读书人,一不小心就装了一辈子。”老韩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这么装模作样过来的。就说上学吧,名义是大学毕业,学制五年,而五年里只上过半年课,其余时间,全在‘文化大革命中荒废了;其实,只能说是个高中毕业生,可又顶着个‘大学毕业生的名儿,你说这不是装模作样吗?”老韩要这样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对于了解其身世的读者来说,从中体味到的是无比的辛酸和无奈。
这个世界,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装傻充愣、装神弄鬼的还少么?
其实,性情中人的老韩,最忌讳的是矫情和势利。其骨子里最恨“装模作样”的人,可以说,对之深恶痛绝。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便是明证。
那么,老韩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书名?为什么要自伤自悼、自轻自贱呢?从其自传中,我们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装模作样》近三十万字,是在五万字的回忆录《既贱且辱此一生》(二0一0年二期《人民文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其中,悲愤之情笼罩全篇。韩石山出身于所谓的“富农家庭”,自然难免受到极左政治的戕害:大学毕业后,被发配到沟壑纵横的汾西县山区当中学教员,而且一呆就是十五年;“文化大革命”中,爷爷为了不连累儿孙,自缢于自家门前的一棵树上;青少年时代,韩石山是在饥饿和恐慌中度过的,多少年来,被人当做“狗崽子”,一次又一次承受着出身低贱的屈辱,一次又一次遭受着精神上的打击。韩石山从小顽劣、聪颖,读书勤奋、刻苦,但上大学也纯属侥幸。据说,一九六五年高考是政审最严的一年。那年高考,学校将出身不好、家庭有问题的考生集中在一个最破旧的教室。那个教室里,只考上韩石山一个人。
对于户口,老韩十分敏感,十分在意。老韩曾多次和我提及户口问题。他说,“你真幸运,一出生就是城镇户口,而且是省会城市的。”口气里不无羡慕。在汾西县十五年后,也就是一九八四年秋天,韩石山调到山西省作家协会,妻子和儿女“随迁”——对此,韩石山感慨万千:“这个词语是我在宣传部的公函上看到的。多么难的一件事,在公文上的表达竟这样简便,跟我的付出一点也不相称。我用了十年多的努力,才将妻子和儿女从农村迁到汾西,又从汾西迁到太原,它却只有这么随意的两个字。”
这样的记忆,让韩石山刻骨铭心。
这样的磨难,让韩石山思绪难平。
这样的屈辱,一直到现在还冲荡于韩石山的文字之中。
有什么样的心性、身世,就有什么样的文风,也就有什么样的作为。
所以,老韩以天下为己任,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嬉笑怒骂,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就有了“文坛刀客”的美名。
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史学家,在诸多领域,都有韩石山活跃的身影。谢泳说:“在韩石山同时代的作家中,他是极少能在几个领域中都展示才能的人。”我这里想说的是韩石山的文字风格。“五四”以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自轻自贱的作家;而韩石山是郁达夫、钱钟书之后自轻自贱的高手。当今文坛,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嘲讽自己、调侃自己、白轻自贱、自伤自悼,乃至自渎自戕!这也是韩石山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特殊贡献。
调侃自己、自轻自贱和一个人的心性、身世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也是一种为文之道,它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洒脱、更恣肆、更张扬、更见真性情。当然,这需要学识、才华和自信。
三十二年前,韩石山写了《偷祭器者的自供》。开篇如此叙述:“如果说文学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混入殿堂的偷祭器者。善男信女们在那里顶礼膜拜、烧香祷告,我却一边装作磕头的样子,一边贼眉鼠眼地左顾右看,看有没有一个偷祭器的机会,看有没人在注视着自己。”如此自轻自贱的文字,在韩石山的三十四本著作中,俯拾皆是。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关于励志的文章或著作,我首先推荐《装模作样》。年轻的朋友,不妨一读,看看韩石山怎样奋发图强,怎样自轻自贱,怎样装模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