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宾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和开放性,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学会巧设教学情境。面对数学这门抽象、复杂的学科,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服务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而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
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眼、手、脑的结合,“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但这种活动不是浮华的、肤浅的、形式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教师没有目的,毫无目标地追求一种东西,很可能就会偏废文本,脱离轨道,忽视基础,从而导致生成的中途“毁灭”,所以教师要在掌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设的情境具有趣味性
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定义、定理,看上去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非常困难,而且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甚至讨厌至极。结构主义课程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创设一个适度的趣味数学环境。如游戏、竞赛、悬念等趣味性情境,发挥趣味性数学的作用。将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情有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复习整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一副扑克牌,随便抽四张,运用加减乘除或括号列一式子得24,看谁算的既快又准。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课堂气氛非常活泼、激烈,学生在玩中得到了知识和乐趣。这一例子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巧设机关,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中,水到渠成地巩固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的情境具有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显现知识的价值。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实际,不符合生活化。我们要把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在课堂上搭建生活的舞台,打破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感到数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是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几天日出、日落的情景。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画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的不同情景。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再让学生们展开联想,地平线和太阳分别可以看作几何中的什么图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直线和圆”,从而引出主题。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仅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几何知识,而且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甚至大自然紧密联系。
四、创设的情境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我们不能定向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创设开放性问题,诱发学生大胆猜想、探索,开阔眼界,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问题应具有选择性,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下,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有价值的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情境,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
比如:在讲“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再让学生动手沿着它的一条母线剪开,观察得到什么图形。教师接着提出探究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到底怎么算?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的去探究,通过讨论得到完整答案。首先,设计这一情境要动手操作,学生较感兴趣;其次,问题设计较开放,给学生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再次教师要求学生广集思路,找答案,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可见,创设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实践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不是教学的终端,而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桥梁。只有在这种现实、真实、自由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积极独立地思考,在不断碰撞与交锋中闪现出灵魂的火花,萌生出创新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