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马英九曾被称为“保钓急先锋”“保钓热血青年”,大家都了解他一直有着浓重的钓鱼岛情结。
学生时代已是“保钓先锋”
“彻夜画海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边流泪一边工作;尔后,甚至还参与街头示威,拿起鸡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车……”在自传中,马英九曾如此描述年轻时的保钓经历,称自己“是一个参加保钓活动,在校园呐喊、在报端撰文、在街头示威的愤怒青年”。
“保钓运动”始于1971年,而马英九正是第一代组织者和参与者。
“保钓运动”缘于1970年8月12日美国驻日本使馆的一个声明,该声明称美国政府准备在一年之后将钓鱼岛与琉球一并交还日本。此事迅速引起美国华侨以及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极大愤慨,第一次“保钓运动”由此兴起。当时还是台湾大学学生的马英九,恰好正在参加台湾学生领袖访美活动,很快参与了保钓活动并将这种运动带回台湾。
返台后,台大学生串联岛内高校“6·17保钓大游行”,马英九积极参与并组织该次活动,当天义愤填膺走在队伍最前列。他还到松山机场包围日本特使车队进行抗议,高举标语与持枪“宪兵”对峙的他,隔天还登上英文报纸。
“保钓先锋”,正是马英九登上岛内政治舞台的第一个身份。
留美深入钻研保钓理论
1974年2月,马英九等参与“保钓运动”的学生领袖,都取得国民党中山学术奖学金并赴美国深造。在美留学期间,马英九加入了亲国民党的“保钓运动”学生组织。
事实上,马英九不仅是积极的“保钓”行动派,还是一位认真的钓鱼岛问题理论研究者。他的哈佛大学国际法博士论文——《怒海油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之法律问题》,研究的就是关于钓鱼岛的问题,这也是台湾首个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学术作品。马英九返台至政治大学教书时,又在这篇英文论文的基础上,对钓鱼岛问题深入研究,并于1986年出版《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依据。
2003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以国际法学会理事长身份出席了“第二届钓鱼岛列屿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一篇非常专业的“保钓”论文。在演讲时,他深情表示:“三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到国际法院,代表中国参加这个诉讼,捍卫钓鱼台(即钓鱼岛)主权,这个梦想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实现,也许以后也没有这个机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这个准备,法律的、历史的、地理的、地质的资料通通要做好准备。”
从政未忘“保钓”使命
虽然在政治路上越走越高,但马英九对“保钓运动”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
2005年,日本挑起钓鱼岛纠纷,陈水扁以“非主权争议”为由示弱,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罕见重话批评:“一个‘政府‘对外交涉不强硬,永远会被人家耍!”他甚至公开宣称,台湾应不惜一战,逼日本谈判。4个月后,在台湾光复60周年之际,马英九又在纪念活动中特地纳入“水祭钓鱼岛”活动。
2008年6月10日,一艘台湾船在钓鱼岛附近被日巡逻舰撞沉,尽管日方很快释放了被扣留的船长并表示愿意赔偿,但刚刚上台的马英九立即严正抗议并召回“驻日代表”,此后又派出9艘海巡舰船为保钓船护航,帮助保钓船成功驶入钓鱼岛水域并绕岛一周,这也是1971年以来台湾官方舰船首次进入钓鱼岛海域。
“(保钓)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要让这个议题保持争议状态,保留我们的权利,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解决……‘保钓运动真正的意义,就是让下一代也关心,这个问题才有一天会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解决。”
这是马英九在保钓学术研讨会上的原话,也是一个“老保钓者”的恳切心声。
(摘自《燕赵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