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

2013-04-29 16:50王聪
考试周刊 2013年5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

王聪

摘 要: 多年来国家和高校都非常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标准。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导师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因素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其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1]。制约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导师队伍建设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分析

导师伴随着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不失时机地指点迷津,不仅在研究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上进行指导,而且在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导师是转变研究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领路人。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学习方式上学生接受的不再是本科阶段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在导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开发潜能。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上,导师扮演着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角色,对已有的知识要有质疑态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形成思维定式。这种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形成需要导师的引导。

(二)导师是良好科研环境的创造者。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学术创新的保障,是孕育创新能力的摇篮。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认为的那样,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环境”培养出来的[2]。在良好科研环境的创造中导师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如果导师给予学生较大的学术自由,不用个人的学术观点约束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墨守成规,则有益于学生新想法的产生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起辅助性的指导作用,把握学生研究的大方向而不做具体的细节规定,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

(三)导师是为学生传道解惑的指导者。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和解决疑难困惑的指导者。除了研究生自主学习知识之外主要是由导师进行引导,尤其是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导师用最前沿的理论指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困惑,最佳的解决之道就是求助于自己的导师,师生双方在探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专业知识的积累是进行创新的前提,疑难困惑是学术创新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荆棘,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限制导师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尽管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依旧有一些因素影响导师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生师比失调,影响教育质量。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而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因此生师比往往是考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我国各类研究生与导师之比(%)

注:数据出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0》

据有关调查,最合理的师生比例应该是每名导师每年辅导2到3名研究生最为适宜[3]。而据上表显示,尽管我国研究生的生师比近几年变化不大,都保持在5:1的状态,但依然可见导师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研究生招生的速度。而且在一些好城市大学的热门专业中,生师比还会更高,北京市的生师比为18.97%,上海市为16.45%,天津市为7.74%[4]。一个导师辅导十多个研究生就会使每个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和频率大大减少,甚至一两个月才见一次面,导致导师在研究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被列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

目前高校对教师考核最常用的方法是年度绩效考核,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进行考核。对于教学考核主要以课时量为指标,对科研的考核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为标准。这种考核标准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个人科研方面的成果,为了发表更多的文章,有的教师甚至游走于学术诚信的边缘,导致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如何并不在考核教师的指标之中,使教师没有更多的心思对研究生进行辅导,往往一些导师敷衍了事,忙于个人的学术研究。

(三)部分研究生学习态度不端,学习动机偏颇。

“教”与“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因素也应从这两方面分析。而目前高校中就存在这种现象,一部分研究生并不潜心于学术研究,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凭,为就业增加筹码。往往这些研究生对学习研究不感兴趣,不会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自然也不会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创新。这种情况下即使导师尽力辅导、科研条件优越,如果研究生缺乏学习兴趣,态度不端正,高校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四)单一导师制度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仅师从一位导师,这便于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保证了稳定的师生关系,但这并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数老师也仅是对自己领域的理解较深,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多方位的指导,学生接受的往往是一家之言,易造成学术上的故步自封。况且许多导师都已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又受单一知识结构的限制,学生无法获得跨领域的辅导,知识面狭小,思考方式和知识结构很难在专业领域内有所突破。

三、提升导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分析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导师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尽管一些因素影响了导师原有作用的发挥,但创新型的研究生还需由创新型的导师培养,具体有以下途径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实行导师组的培养方式。

单一导师模式的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单一的弊端已经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为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应实行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即由相近学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各导师可以发挥所长,相互间取长补短,弥补单一导师制的不足,研究生不仅能够接受到跨学科的知识而且不易形成思维定势,研究方向的选择会更广,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学习,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二)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导师队伍中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观念也不尽相同。构建创新型导师队伍,首先要更新导师的培养目标,把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首要标准。其次,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理念、新思路层出不穷,导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善于探索新领域,用最前沿的理论对研究生进行辅导。最后,高校应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的学术人才,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外出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核监督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项事业如果不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体系,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校缺少专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和监督,仅是以毕业论文考核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一结果性考核缺乏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致使一些导师和学生治学态度松散、敷衍了事。因此应尽快建立起考核监督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以激发导师和学生的科研热情。

参考文献:

[1]刘静,赵珊.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266-267.

[2]李院莉,武莉娜.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01):25-27.

[3]王伟.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04):131-133.

[4]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8-59.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创新能力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