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华
【摘要】随着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处于弱势群体的贫困高职生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合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随着区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贫困高职生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较大的特殊群体。自2007年以来,国家大幅增加了对贫困高职生经济资助的投入,建立了新的“贷、奖、助、勤、补”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但是,贫困高职生自尊与自卑交织、独立与依赖并存、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同在。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问题需要引起职业教育者高度关注。如何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化解压力,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关系到贫困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贫困高职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贫困高职生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和乐观的。大多都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热情、学习积极、生活乐观、品质优良、个性独立。但也有少数存在一些心理、思想上的误区和不良倾向,值得教育者高度关注。一是政治信仰坚定。他们关心时事,对社会有爱心和责任感。成长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年代的高职生,目睹和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和巨大变化,对国家前途充满希望,对党信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但少数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在政治信仰上存在迷茫感、模糊感,缺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二是人生观、价值观整体是积极进取的。多数贫困生在选择人生目标和职业时能以大局为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择业观、苦乐观。仍有部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功利化等不良倾向,不愿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自私自利,讲求实惠,过分崇拜权力与金钱;还有思想上存在“什么都不如人”的悲观厌世等消极情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三是自强不息,成才意识强。大多贫困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学习勤奋,求知欲旺盛;生活自立,情绪稳定,乐于帮助他人,愿意通过各种勤工助学和兼职机会化解经济压力,锻炼意志。同时也有部分贫困生学习基础差,产生“低人一等”观念,思想上意志消沉或自暴自弃,存在“等、拿、靠”等不良倾向。四是品德良好,自律性强。贫困生大部分道德良好,待人处世诚信,能按照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但少数贫困生诚信意识淡薄,认知与行为脱节。比如,申请助学金时虚报或夸大家庭困难程度、恶意拖延助学贷款的偿还时间;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自身利益,轻视或漠视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
二、贫困高职生思想教育的误区
有效开展贫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研究和了解其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1.课堂教学忽视情感体验,因材施教缺乏。思政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方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少,教师无法体会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价值冲突,难以顾及贫困生的个人特殊价值诉求,容易忽视其情感需要,比如经济上的贫困让他们无法对改革成果产生感同身受体验,甚至产生抵触和仇视情绪。我们必须关注贫困生的情感体验,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杜绝“马加爵事件”类似现象的发生,当代高职生们再也伤不起了。
2.经济资助忽视道德培育,价值取向缺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幅增加了对贫困高职生经济资助的投入,建立了“贷、奖、助、勤、补”多元资助体系。学校也通过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资助、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给贫困生有效帮助。但是,经济压力常使得贫困生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少学生还存在着对经济资助的羞耻感,产生“受资助的都是弱者”念想,内心过于敏感,时刻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自卑与自尊的交织。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还会带来心理困惑和人际隔离。如果不能及时把经济助学、思想教育、心理疏导有机融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直接影响其成长成才。
3.教育管理忽视适当关爱,人文教育错位。贫困生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不能忍受别人的品头论足,难以接受像怜悯弱者一样的关照与同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只注重理论说教,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喜欢把对学生的关心、关照挂在嘴上,而没去了解其实际需要和真实想法;更有甚者对学生的资助存有私心,不讲诚信,缺少尊重,导致人文缺失和教育错位。
三、开展贫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贫困高职生在社会和学校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教育现状,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1.建立融思政教育、经济资助、心理辅导为一体的多元救助体系
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的社交困境、心理困惑,学习困难日益凸显,教育者必须把思政教育同经济资助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一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强化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有力地增强德育实效。二是给予在象牙塔底层的弱势群体以尊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帮助正确认识和接纳各种助学政策,培养学生诚信、感恩。三是及时化解源于经济助学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四是健全全方位的贫困生心理救助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有效调适其心理和行为偏差,引导其消除障碍,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等,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2.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与管理,提升育人水平
“什么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辅导员是开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执行者、指导者和实施者,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是学生成长的向导。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尤其是与贫困生交流沟通,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其教育、管理、沟通和服务能力。建立贫困生导师联系制,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增强教育管理实效。
3.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多方联动的合力育人机制
贫困生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帮助其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主动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兼顾,有力开展贫困生教育和管理,形成联合互动的合力育人机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物质资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就一定能把包括贫困生在内的高职生培养成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冯萍芳,胡玲俐,杨淑敏.贫困高职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6:3-7.
[2] 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