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宇 高雪
【摘 要】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发展,构造了交互性、链接性较强的新兴媒介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渠道,引发了一系列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大众传播方式的变迁。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数量史无前例的暴增,内容也趋向多样化,而且有很强的互动参与性,这些新的变化挑战了公众对信息的选择、批判能力,也是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公众需要学会有意识的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辨,同时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而实现公众媒介素养的快速提升,则需要公众、媒体、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素养 公众
一、媒介素养的时代内涵
随着3G网络和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发展,我国和世界的媒体环境在新技术的冲击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更新和丰富。结合时代语境,媒介素养就是指信息时代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包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辩的反应能力,以及媒体与公众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变化的趋势
由于新媒体信息量大、去权威化、草根化传播的特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公众对新媒体庞杂的信息、层出不穷的传播方式自发的适应,也是新媒体发展对公众必然的要求。具体来说,公众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以下几种转变:
1、信息爆炸时代,由对媒介信息的照单全收转向能动地选取有用信息
当今社会也被称为信息爆炸的社会,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地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那么公众将会在信息海洋中无法自拔。新媒体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将信息“推”到公众眼前,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受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甚至于产生了信息接受疲劳的症候。
公众在面对各种有用无用信息,以及各种信息的诱惑时,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没有选择信息能力的人,往往就会像拉扎斯菲尔徳所说的淹没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因此,需要增强公众在庞杂的信息中选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将“选择性接触”的意义延伸,有目的的使用媒介获取信息。
2、信息内容驳杂,由简单的阅读媒介信息转向对信息内容的思辨
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例如微博就使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通讯社”,消解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的低门槛及便捷性使普通受众都有可能成为媒介的生产者,他们的“生产行为”也可能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对权威的挑战,对社会的监督,对热点事件的自由表达等等。正是因为这种零门槛、自由化的表达,几乎不受把关作用的影响,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提供了滋生繁衍的土壤。这些有害的信息与有益的信息合流,并且一同进入自媒体传播。如果公众不能有效地辨别这些自媒体中流出的垃圾信息、有害信息,就很容易形成网络谣言、网络恐慌等社会问题。
英国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霍尔提出过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而公众接受媒介信息进行思考的行为,就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新媒体时代,公众要批判地看待媒介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码,透视媒体信息中暗含着的国家、种族、阶级、性别等的主导性倾向,对不同立场不同见解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个体社会经验对外部世界加以更多的独立思考,批判性地进行认同或继承解码,或者发现并反对错误信和观点。
3、互动参与文化,由单纯的接触媒介转向具有互动性的使用媒介
利用媒介发布信息是媒介素养中一种重要的能力,也可以被视作公民“赋权”的实现途径。“赋权”是指个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进而透过理性的思考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内容,乃至培养公民创造创意的、良性的、教育的信息,共同构建一个有文化品质的社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熟练地通过网络和手机制作信息、发布信息,从2005年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恶搞视频的潮流,2008周正龙合成华南虎照在网络引起论战成为年度新闻话题,再到央视的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都是公众不同程度的利用新媒介发布信息,实现与传统媒体、虚拟世界、现实社会的互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的途径
1、公众
(1)公众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公众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但是对于这种信息的接收时间则是有限的,因此,公众应该挑选出自己信赖的媒体和作者,摒弃那些大量的重复冗余信息和无意义的表达,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同时,公众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对信息更具有分析判断能力,更能摆脱媒体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观点。
(2)法律与道德意识也是公众在新媒体时代必须提高的素养。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往往会在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的保护下,暴露出与社会道德相悖的一面,将性格中粗暴、阴暗、恶劣的部分更多地展示出来,从而影响他人甚至影响整个网络媒介环境。同样,缺乏法律意识的公民,往往在接触和使用媒介时触犯法律法规而不自知,不仅破坏了媒体环境秩序,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公民应当对国家有关的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知识产权、网络侵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控力和自律性。
2、媒体
(1)提高媒体工作者自身的媒介素养。著名学者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在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源的情况下,媒体工作者更要坚守自己把关人的作用,防止虚假信息进入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流通渠道。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不仅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过滤与筛选冗余、虚假、淫秽的垃圾信息,提高媒介素养,净化媒介生存环境,而且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善于利用新媒体来优化传播效果。
(2)在新媒体平台上打造新的意见领袖。正如前文提到的,在新媒体去权威化和去中心化的背景下,仅仅增强公众的“选择性接触”的能力是不够的,媒体也应作出一定的努力。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个人权威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而各大媒体在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媒体应当努力地融入新媒体环境,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和声誉,打造网络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言论,为公众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正确的引导舆论,从而促进公民的媒介素养转变。
3、政府
(1)利用政府资源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报告中指出,有强烈上网意愿的非网民,不仅仅只是硬件条件的限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联网等),而是出现了更复杂的原因:不懂电脑和网络,年龄太大或者太小、没有强烈的上网需求、网络知识技能有限等。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下调等手段就能解决的,而且需要互联网应用形式的创新、针对不同人群有更为细致的服务模式、网络世界与线下生活更密切的结合、以及上网硬件设备智能化和易操作化。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网民和手机用户的数量在不断上升,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因此政府应行动起来,尽可能的消除横跨在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受教育程度和年龄之间的数字鸿沟,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政府可以大量建设、开放图书馆或者社区中的阅览室,由政府或者社区设立居民多媒体信息素养培训中心,以专家讲座、实际操作课程、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社区居民了解、使用新媒体。
(2)推进电子政务、政务微博的发展。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的公共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政务微博,是指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
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机构通过网络与社会公众开展双向信息交流与决策,政务微博则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者都是政府适应新媒体环境而做出的正确抉择,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公众互动,解决公众的疑惑和问题,同时传播最公正最权威的信息,帮助公民判断局势、了解政策、进行抉择,是公民信息接触的首选,也是进行思辨的基本依据。因此,推进和完善政府微博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促进公民媒介素养的转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吴敏,《新媒体使用者媒介素养缺失探析》[J].《东南传播》,2011(6):85-87
②张苑琛,《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探索与争鸣》,2011(8):71-73
③肖国飞,《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公众参与:路径选择与效能抑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57-161
④王静梓,《新媒体时代受众媒介素养提升之道》[J].《东南传播》,2012(9):114-115
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1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