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尔
摘要: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就要加强品德教学研究。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灵活使用课本;时刻留心学生的行为细节,及时进行纠正;通过辨析学生行为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积极让学生参加品德践行活动,以内化学生的品德行为。
关键词:品德;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60-02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却一直没有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由于思想品德课程不参加统一测试,只作考查科目,这让许多教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总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没事的时候就把品社书拿过来随意组织学生学习一下就完事了,有时品德课还被其他学科教学所挤占。所以,品德课教学效果一直低下。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如何加强品德教学研究,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也慢慢走入品德教师的视野。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品德课教学实践与研究,谈一谈如何加强品德课教学,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一、联系生活,活用课本
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编入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取材于现实社会中。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联系生活,活用教材,让学生在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下进行品德学习。但是事实情况是有一部分教师在展开品德课教学时,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给严重隔开来了,只是以本为本,也不问课本上所列举的教学内容符不符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就呆板地组织教学。他们总认为,只要把课本上所讲的内容给学生讲透了,让学生掌握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也就会养成了。殊不知脱离生活的品德教学是无效的。所以,我们在展开品德课教学时,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灵活使用课本,这样,才能让品德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教材中把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谈一谈如果自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只是针对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估计也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生活环境,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学习效果一定也不会好的。所以,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没有组织学生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觉,而是在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生活环境,收集自己所发现的一些环境污染案例,然后把这些案例拿到课堂上讨论。由于这些环境污染案例是学生亲自收集的,是以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为背景的,他们一定带有很大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讨论时都说出了自己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谈一谈如何做绿色小卫士,如何保护环境,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看看环境污染有多大的危害,如何把这些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入到教学中来,并让他们内化正确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
二、留意细节,关注行为
有时候,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并不能完全被学生吸收并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来。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观念一旦走入家庭或社会,就会被一些负面思想所左右,让学生在另外一个环境中抛弃课堂上所形成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所以,要想优化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不仅掌握品德知识,还要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与行为。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进行观察,从点点滴滴做起,让他们感受到所学到的品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落差,激起学生品德观念的斗争,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意念。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要留意学生的平时行为习惯,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细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以此来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邻居家的小伙伴》,学生在学习之前也许对邻居家中的一些成员有好恶感,在他们心目中总会有一些好的邻居小伙伴,也会有心中厌恶的小伙伴。如何来让学生正确处理好与邻居家小伙伴的关系,学会一些与同伴相处的技能,体验邻居的关爱,为邻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说一说自己最要好的小伙伴与最不喜欢的小伙伴,并讲出理由。这样,就把学生的真实思想情况暴露在大家面前,而这些细节就可以为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奠定基础。然后再组织学生阅读“雅各布的故事”,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为什么雅各布会与赵小刚也成为好伙伴。学生这时也许已经知道如何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了,但是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受物欲化思想的影响,还会产生一些自私自利思想。比如自己的玩具不喜欢被别人碰,小伙伴向自己求助的时候不帮忙还会在那嘲笑。所以,在教学完这一节课之后,我时时留意学生与小伙伴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与小伙伴相处的技巧。
三、辨析行为,丰富情感
学生正确道德观形成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对所学习的品德观念有没有情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认不认可这种道德观念,如果认可了,就可以内化为自己自觉的情感;如果不认可,就很难在学生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没有情感的行为是没有动力与持久性的。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就要让学生对所学习的道德观念或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只有深入剖析这些道德行为,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让他们的道德辨析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知道良好的道德行为对自己以后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影响,这些道德观念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以辨析的行为案例,包括正确的行为或错误的行为。让学生在辨析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接受不同的道德观念,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去辨析所面对的行为或问题,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冲突,从而让他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比如前面的《邻居家的小伙伴》教学中,当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邻居家小伙伴时,他们完全是凭自己的好恶感来说的,没有是非好坏的区分标准,而这些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为它来自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如果能让学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正确的认识,可以胜过我们老师千百遍的讲解与强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辨析,让他们把这些资源在一起比较鉴别,讨论哪些是好的相处方法,哪些是需要改正的。这样,学生对这些行为就具备了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会支配学生更好地与邻居小伙伴相处,并会把这种好的习惯辐射到其他方面。
四、践行品德,内化行为
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行为。所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品德践行活动。按照教材中所学的品德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品德践行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把课堂上所学习的品德知识内化为行为,以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在校内举行品德践行活动。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抄袭害了谁》一课之后,我就在班中组织了一次“诚信考试,无人监考”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考试的品行。再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在社会组织品德践行活动。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后,我让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了一次“我为社区洗洗脸”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优化品德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所有品德教师一起实践与总结,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黄黎明.一体化德育实验探新[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