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粤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高校扩招“后遗症”影响下,“90后”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有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外,同时还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导致了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为了探析“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依此提出缓解“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这两年,社会迎来了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这群被媒体定义为 “个性”的新一代,开始进入社会的生存空间。据我国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解决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由于各自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素质及期望值的不同,“90后”大学生,他们的观念现实,个性强,对网络的依赖度大,接受新事物快,还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应现象,受到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全面就业的目的。
一、“90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面对就业,“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90后”大学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心里普遍存在着焦虑感。他们担心能否找到一个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越到毕业这种情况越严重。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压力感,增强进取心。但过度的焦虑容易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二) 自负心理
“90后”大学生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作敢当。然而,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是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些学生择业时往往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盯着大城市,择业目标不切实际,势必会吃“闭门羹”。
(三)依赖等待心理
目前,“90 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现代化环境下成长,从出生到学业结束,日常事务的处理及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母,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赖性。在“90后”大学毕业生中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或者以“考研”“考公务员”等为借口,逃避等待。这些学生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依赖等待的心理非常严重。
(四)功利心理
现在“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精心呵护让他们成为了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历练,习惯了享乐,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部分“90”后大学生太在乎职业的功利价值,就业时忽视自己的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他们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存在,这些因素是“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成因。但社会因素需通过自身才能起作用,若自身就业观念合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因此“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关键还在于就业观念不合理,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90后”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第二,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某些“90后”大学生在就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从而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第三,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只能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部分“90后”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许多美好的憧憬,期望值普遍较高,但在就业选择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往往难以如愿,在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望感。
三、做好“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面对“90后”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很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就业心理问题,高校首先应尽早地对大学生实施就业心理教育,使他们从入学起就逐渐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为将来求职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心理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抓住他们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乐观、自谦等心理品质,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更应该努力帮助他们,做好心理上的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择业心理误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第一,强化“90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他们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够。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着眼于现实,认清就业现状,了解就业政策,明确自己的今后发展方向。认识这一点,才能使毕业生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展现自我才华。“90”后大学生应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并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二,强化“90”后大学生专业素质及就业指导
大学生专业素质是求职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才有求职的信心。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求职技巧,在面对用人单位的层层“关卡”时,无法充分显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而被淘汰出局。因此,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就业技巧,都是大学生就业的必备要素。
第三,强化“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90”后大学生遇到的就业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就业心理教育服务体系。以校领导引导、学工部组织将各二级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任课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就业心理教育服务中心,开展就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努力达到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第四,要引导“90后”学生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90”后大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委屈,而部分学生无法摆正心态,不断地抱怨。面对这些问题抱怨是没有用的,主要是调整自我心态,可以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还可以通过锻炼、听音乐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解除心理的郁闷。采取积极的心态,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可借此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活也是非常有用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关注焦点之一。 “90后”大学毕业生只有正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主动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克服这些心理误区的困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应给予关怀和帮助,尽快使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顺利实现就业,并以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职业。
【参考文献】
[1]郑国盖. 探析“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2(2).
[2]刘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宋玉冰.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5]许东哲.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