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燕 汤爱萍
摘要:在“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具体情况,作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和实践,总结归纳为:授课方式改为化整为零、精英组合“教学模式,注意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86-02
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昌航空大学十年前就在大学生中开设一门“环境保护”公选课,累计选修的学生二千多人,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他们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认识,同时有助于今后工作中解决所碰到的环境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课时少,学生基础差异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一个老师教师讲授该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运用了“化整为零、精英组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环境保护”的内涵与公选课的性质
“环境保护”的内涵就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使自然界可以稳定持续的发展,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句话概括: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等等。本课程的内容较多,但学校规定公选课只有20学时;选课的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基础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公选课与专业课差别为:专业课较深较专业,与真正的研究要点、方向密切结合;公选课则比较宽泛,可以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从这两方面考虑,在教学中,应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背景、概念、结构,发展,讲座性质的,带科普介绍性质的。
二、传统教学方法弊端
环境保护涉及面极广,它包含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治理,还包括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一般环保专家研究领域仅局限于环境保护的某一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或引起学生共鸣。目前授课教材有《环境学导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基础》等多种,但大部分教材更适合于环境专业的学生,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较难找到合适的教材。这样课程的教学资料收集带来了较大难度,也难于得到学生好评。许多学生为了得到该课程的学分,产生为拿学分而选的思想,迟到、旷课、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化整为零、精英组合”教学模式
鉴于“环境保护”公选课范围广、内容多,一位老师的知识背景难以应付该课程的知识的方方面面,更没有精力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事宜;为提高教学质量,减小教师的工作负担,本课程授课改用“化整为零、精英组合”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与受教育学生的背景,将“环境保护”课程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改为系列讲座形式,讲座的主题与各章内容相吻合,系列讲座的主讲教师分派我校环境工程各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精英承担;要求授课教师的研究与教学背景与该章节主题方向相同或接近,做到“各尽其能”。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教师的教学要激发学生“乐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人研究,讲授中善于引趣,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下的疲劳率小于传统讲授。运用传统讲授的课上,学生的疲劳率为19.8%,课下为63.9%;善于引趣的讲授,学生课上疲劳率为9.9%,课下为37.3%。因每位老师只负责讲授一个与自己的科研、教学相关的主题,教师对教学内容熟练,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的内涵与趣味性。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面铺得太宽。公选课学时较少,应注意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要选取环境保护各领域的知识时,介绍他们的主要现象与根源。但也不能只讲点不讲面,否则学生得到的可能是支离破碎、零乱无序的知识。在讲点的过程中,要注意面的总结、概括,即对每一个领域的环境概况,有一个总的分析、介绍,力求在较短的学时里,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其次,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和该门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环境保护原理知识。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环境保护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在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地介绍了各领域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典型特例对环境的影响等等。这样的介绍,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身边的行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而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生动化,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实施环节上作出调整、改革。必要时可以开展一些音像教学活动,诸如一些著名环保事件背景状况、事故后果等,都可通过音像教学进行,这样更直观、形象和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本着关注学习者兴趣、个性和主动性的现代教育原则,结合课程特点,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规律、更富有成效。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展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由于课堂讨论改变了课堂讲授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通道输入知识信息的格局,变为多通道的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术思想的交流。
五、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效果
通过“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的研究,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到课率有原来的不足30%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由原来的70分上升到90分以上。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之不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颂,陈士明.《环境保护概论》公选课教学实践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138-142.
[2]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79(3):153-155.
[3]张千.公选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计算机理论J2009,24(3):10-12.
作者简介:孙鸿燕(1965-),女,副教授,江西高安人,研究方向:水处理,环保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