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经荣
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对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等大有好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疲劳与困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何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热爱数学,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数学是活着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只要你喜欢它,它就会更喜欢你。
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过程,它符合认识的规律,因此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三个特征虽然给数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正是这三个特征,才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技巧和相当的趣味性。我们可以把数学的三个特征用人的“身心”形象地表示;“高度的抽象性”用人的“头脑”表示;“严谨的逻辑性”用人的“思维”表示;“广泛的应用性”用人的“四肢”表示。数学是一个“人”,他有一颗和人一样的“心”。我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在于了解数学,就像在和数学“谈心”;解答数学问题就像在和数学“交朋友”;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就像在和数学建立“友谊”。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把数学的这颗“心”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像对待人一样对待数学,了解数学,和数学建立感情。多学数学,数学给我的教育多;少学数学,数学给我的教诲少。数学教师在教学或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把数学看成一个活着的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自始至终保持对教学真挚的热爱,这无疑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二、暴露教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数学知识的发展凝聚许许多多卓越数学家的思维方法——数学分析方法。教师在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时要发现其思维方法,并把它变为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
数学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既要让学生吃到“鱼”,又要让学生学会撒大网“捕鱼”。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时是成功的,有时是失败的,把成功的思维过程讲给学生听固然重要,但把不成熟的思维、失败的思维过程讲给学生听也大有好处。一是可使学生认为教师是襟怀坦白的,是值得依赖的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可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解决数学问题是要经过很多次失败的思维过程的,正是这些思维过程帮助我们找到了正确、成功的思路。三是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数学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思维过程时,不能放过自然的思维过程而追求特殊的解题技巧,必须让学生掌握正常的、自然的、合乎情理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思维能力,始以正合,终以奇胜。
三、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数学,不管是愉快的,还是苦恼的。
数学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学生的“心”与数学的“心”交融的过程。这当中,有愉快的体验,也有苦恼的体验,在苦恼与愉快的交替中,产生对数学的喜爱,发现数学的美。
数学知识的完整体系、数学观点的辩证和行若流水的数学思维,确实使人感到数学内在的美。当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长久困惑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在此时教会学生欣赏数学和体会数学,使得学生在苦恼—愉快—再苦脑—再愉快的心理体验中,产生对数学的热爱,悟出数学的思维方法,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可能会很苦恼,数学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逐步让他们感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仅限于“帮助”,不能“代劳”,因为只有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才会有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对问题的迂回攻击。
2.和学生一起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欢欣,体会数学之美。
3.对整个问题的回顾和总结,它包括以下方面:此问题涉及的内容和难度;问题能否推广加深;能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对学生心理的综合分析与指导(意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
例如:对长时间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做这样的心理指导:尽管很长时间没有做出一道题,但在做这道题时,复习了很多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教学法则、数学定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今天做不出,明天再做,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来,由量变引发质变,久而久之,我们就可以解决数学问题。
四、师生共同激励,不管是欣慰的,还是痛苦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动学生不动或教师不动学生动,都不可能搞好数学教学。说老师教得好,首先是学生学得好,只有学生学得好,才能说老师教得好。数学是联系数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自己热情、希望、关怀传递给学生,激励、感化那些对数学无兴趣的学生,寓情理于数学教学之中。当学生有所进步或取得成绩时,教师感到欣慰,这种欣慰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样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互感效应”。
实现教师和学生“互感效应”,数学教师运用“数学感情语言”是重要的一环,不能忽视“数学感情语言”对学生心底深入的震动作用和激励作用。例如,对一题多解的教学,学生提出多种解法以后,教师可用如下数学感情语言给予总结:“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高的过程,以前我认为人有3种解法,而现在同学们提出了5种解法,我也学到了2种解法。”事实上备课时教师准备的解法不下5种。这是用教师的“假装不知道”让“学生知道”,唤起学生心底深入的求知欲望。
我们知道的可能不比学生多,学生问的问题,我们未必都能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豁达大度,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这时可用如下“数学感情语言”;“你问的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做出来。我们来个比赛,看谁先做出来,谁做出来,就告诉对方。”运用这种数学感情语言一定能调动学生钻研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能忽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力争创造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边教的民主气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
当学生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当学生退步时,要找出退步的原因,该批评就批评,该帮助就帮助,只要付出,得到的就会远比付出的多。
数学教师要不断摸索数学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修养,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融情寓理于教学之中,把数学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味数学的美,达到教与学、学与教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