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摘要:近年来关于嗓音保护这方面的学术书刊出现较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用嗓工作者开始关注自己的嗓音健康。本文试从声学、医学、歌唱学几方面论述了嗓音保护的基本问题,在充分学习前辈们的著作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论证了将多种理论成果通过由宏观到微观、由防到治的层次精要汇于一体的嗓音保护知识,希望为初级声乐学习者和其他嗓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声器官;变声期;嗓音疾病;发声方法;日常保健
中图分类号:R76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31-02
一、引言
健壮的体魄来自于科学的运动与均衡的饮食,健康优美的嗓音同样如此。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充实生命。之所以这样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人体的发声器官经常得到有节律的协调合作,增强其控制能力,会促进嗓音健康;第二,肺部的运动更加合理,改善大脑供养,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第三,使人在追求声音形象美化的过程中进入陶醉的境界促进心理健康。当然,科学的练声不只是歌唱演员的专利,普通人也非常学要进行嗓音的修炼。尤其是以嗓音为职业工具的人群,如:教师、主持人、话剧演员、学生等,以及患有嗓音职业病和嗓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也有必要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歌唱发声的生理理论基础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的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使嗓音产生病变。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共鸣器官。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
三、学生“变声期”中的嗓音保护的路径选择
变声期是指人从少年到青春期的嗓音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声带会急剧的增长、增后,但是这时的声带也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过度用嗓或方法不当均可导致严重后果而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嗓音保护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男声变声期一般都发生在十三到十五岁,而女声则可能发生在十二到十四岁。在这段时间之前,喉器虽然在不断的长大,发音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变化是非常慢的。而進入变声期后,喉器个软骨组织会普遍加速生长,同时变得比较坚固。甲状骨的两翼长得最快,所以发育后不但喉器长大了,其前后径也特别加长最终形成喉结(女声喉结较小而不易被发现)。喉器加速生长,声带自然也就随之增长增厚。所以变声期的嗓音会变得较为粗重,有时还会沙哑。变声期中使用嗓音的注意事项:在变声期中或是期后用嗓过多会引起各种不正常的变化,原因是发声器官正在加速发育,或是加速发育后还未稳定,如果让某一部分过分工作会由于刺激而导致这部分特别发达,使整个发声器官的发育失去平衡。
为了保证变声期中能够正确使用嗓音,一般应遵守以下几点要求:①在变声期中练声必须用天然说话声来完成,因为发假声时不但声带不能正常的拉紧,而且两声带也不能正常的靠拢,这样的发生会引起喉部的局部紧张严重损害喉部神经,容易致使声音发抖,并会防碍天然发声机能的正常发展。②在变声期中不可用太强或太弱的声音练习发声。太强的声音容易引起疲劳,在加速发育的阶段,喉肌相当脆嫩,过分疲劳就有造成喉肌麻痹的危险。发太弱的音不但不能锻炼喉部肌肉,还容易引起咽部个部分肌肉的紧张,养成不良的发声习惯。③变声期的学生在唱歌课上尽可能用中音,不可勉强唱得太高或太低,常用音域应一般控制在八到九度。因为唱高音须把声带用力拉紧靠拢,唱低音则须把声带拉长。这两种发音情形都要偏用喉部肌肉群的。喉器正在加速发育的阶段,过于片用某一部分的肌肉,容易引起机能发展失去平衡。④在变声期中的嗓音使用时间要比平常更有节制。因为当时发育加速,各发声器官各部生长往往会参差不齐,喉部肌肉的发育也可能不平均。有了参差,发音使得个部分机能就不能很好的配合,这样的工作比较费力,发音不能持久。如果无节制的使用,虽对发育较快较强壮的某一部分可能有锻炼的功效,但对发育比较慢的部分则可能有损害。在变声的初期每次练声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如果发音感到吃力或是发音片刻喉咙随即变沙哑更要把每次的练声时间缩短。
作发声练习时,须用开与闭两种母音,使拉长声带与缩短声带的机能同时得到发展。练习时不论法哪一类音,须始终用像说话的气息,才对嗓子有利无害。
参考文献:
[1]李星佚.浅谈嗓音保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3).
[2]赵振民.谈教师的科学用嗓与嗓音保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