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野草》中的梦结构

2013-04-29 00:44:03陈晓鹤
考试周刊 2013年50期
关键词:批判野草现实

陈晓鹤

摘 要: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现代散文诗创作的高峰。《野草》中有九篇文章都采用“梦”的形式,以“梦”为创作意境。文章认为,这得因于“梦”的本质、特点与意义,是鲁迅先生“某种愿望的达成”,是其忧国忧时、彷徨、苦闷心境的外化。借此非现实化的创作意境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否定与批判、对生存本质的叩问、对生死辩证的探究、对自由人格的思考。

关键词: 野草 梦结构 批判 现实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共二十四篇,大多篇章都构思奇特,别开生面,其中有九篇(《好的故事》《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影的告别》)都是采用梦幻手法,通篇描述的是一个梦境,行文方式奇特怪诞,意蕴深邃幽远。

鲁迅先生采用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梦境”或“死后”情景这种非现实化的创作意境,然而,在作品中,梦和死后的境界并非与现实世界对立,也不是作者想逃避现实的痛苦而希望隐匿的所在,它恰恰是对现实中痛苦的一种超越,抑或是对现存世界某种丑恶的讽刺。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鲁迅先生曾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因为生命是自己的,全由自己负责,所以他不惜以自己为实验,解剖自己,连同肉体和灵魂,一并展示给人看——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已经被扭曲了的。这解剖的刀就是他自己手中那支犀利、冷峻的笔。他用这支笔描绘出了那些在残酷的压榨下变了形的肉体和灵魂,并且想借助它为彷徨中的灵魂指出一条生的道路,他将自己的这种愿望渗透在《野草》中。

鲁迅先生喜欢做“梦”,爱写关于梦的文章。笔者认为,他之所以选择梦作为构思方式结构篇章是得因于梦的特征。

首先,梦有自我性。弗洛伊德说过,“梦是绝对自我的”。一位希腊哲学家也说过,“我们醒来时拥有着共同的世界,而当我们睡去时,却各自走入自己的世界”。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人们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是一个严实的“铁屋子”,根本不可能直抒胸臆。然而,借助梦境,在梦的世界里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心曲,而不受现实的制约。在《狗的驳诘》中又通过梦的形式批判了旧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的势利与卑劣,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的世界里可以梦想成真,这是梦的优点,也是鲁迅先生采用梦结构的重要原因。

其次,梦有变幻性。梦象如水中幻影一样,只要稍一碰动,影像就会立即歪曲变形。这种变幻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超越时空、重组变形、颠三倒四、具有象征性。如《死火》中,“我”刚刚还在“冰山间奔驰”,很快又“忽然坠在冰谷中”。弗洛伊德认为,梦意有“显”“隐”之分,对梦的解释必须善于从显意中揭示出隐意。《失掉的好地狱》中,梦中的“好地狱”象征“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封建旧时代,地狱中鬼魂的处境象征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最后,梦有集约性。指梦境的概括和浓缩特点,在很短时间内能反映大量丰富的内容。鲁迅的散文具有战斗性,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寄寓于独创的艺术形象中,它所抒发的感情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的,但是,这种感情又是植根于时代土壤中的,蕴含时代内容,是时代情绪的一种高度概括。梦的集约性特点有助于作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狗的驳诘》中,作者通过梦的形式,在短短一百六十七字的篇幅中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悖论和变态。《立论》只不过二百五十八个字,却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思考。其篇幅之短小,内涵之丰富,正是成功运用了梦的集约性这一典型特征。

总之,梦,以它在个人潜意识中的自我行为,以荒诞离奇的内容,以及别具一格的象征性、集约性而达到神奇的效果。鲁迅先生正是意识到了梦的这些特征和优点,巧妙地采用梦幻手法,借助一个个梦境结构篇章,使读者似在阅读小说或童话故事,又像在欣赏一部电影,更像是品味寓言故事,给读者以精神愉悦的同时,又给予深刻的启迪,引发读者无穷的思考与探索。

弗洛伊德认为,“梦里永远不会是荒诞无稽的”,“梦的运作之所以会产生荒诞的梦,以及梦内容会含有个别的荒诞因素,是因为它必须表现梦思所含有的一些批评、荒诞与嘲笑”。影的自白,火与人对话,狗对人驳诘,死人会耳闻目视,等等,这些都看似荒谬,然而,“梦愈荒谬,其意义就愈深远”。

《野草》中的“梦”并不是鲁迅先生在咀嚼身边的小小悲苦,而是他“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被爱者之前作证”,真实地再现了深层意识中的亮色与阴影,思索着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走向,展示出关于个体生命发展和社会群体解放的观念和态度,即以其全部人生哲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现代中国社会在寻求契机走出黑暗的道路上的种种悲剧形态,从个人体验出发,作了极为深刻的解说,寄寓着自己对旧制度旧文化的批判、对生死辩证的探究、对自由人格的思考。这是鲁迅先生《野草》中“梦”的意义和精神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作家出版社,1986.

[2]王雨海.生命的呐喊与个性的张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批判野草现实
小心野草
大灰狼画报(2022年5期)2022-08-06 07:42:16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0-27 03:10:30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35:09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7:30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