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霞 朱新萍 王文全
摘要: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以学生目前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际,从调节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监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35-02
《环境监测》是大中专院校环境科学类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组成后续诸多课程的支撑平台,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1],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监测方案设置到采样、处理、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等全过程,其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一、调整教学内容
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教材是目前各大院校环境科学类普用的教材,该教材比较偏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深又广,而在我校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环境监测》课程为54 学时,如果课堂授课内容完全依托于教材,则课时数明显不足。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着“会用、能用、够用”的教学宗旨,整合了《环境监测》教材的内容。所以我们对本专业相关课程中接触过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较少且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略去不讲,为了避免重复讲解,略去了教材中的重复内容。最后,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分为教学部分与导学部分。重难点的知识采用老师讲解的教学模式,简单的知识采用导学模式,即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给出相应的讨论题,并通过网上批改作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效果良好,缓解了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并且保障了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实地环境,我们对《环境监测》课程采用“讲做交互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讲做交互教学法”是在本学期的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讲授与做练习、做试验交互来进行案例教学。讲做交互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可以先讲后做,也可以先做后讲。比如:第三章“大气降水监测”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在“做”之前要明确对降水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确定降水中需要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掌握待测项目的技术和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理论抽象的内容,可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现理论知识点或先做一些代表性的小试验,然后再进行理论总结。“案例教学法”是将专业技术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让学生通过环境事件的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诱导创新思维。如:讲解地表水的监测断面设置时,教师在讲述断面设置原则和方法后,以同学们熟悉的乌鲁木齐市河的某个断面作为地表河流的代表,以乌拉泊水库为湖泊(水库)的代表,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分析在何处布设采样断面,并阐述其原因。
三、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的组合
多样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把环境监测的先进方法、化学原理及其主要操作步骤通过动画方式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把仪器运行过程以及实地现场环境也以图片的方式“搬”进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课堂效益[2]。如:讲解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原理、采集方法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内容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测试原理和方法,之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如:河流监测的断面设置、采样垂线和采样频率等知识点的讲解,若完全采用传统的板书文字表述会很繁琐,而且难于理解,相反,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只顾看新奇而忘记所要表现的实质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展示教学信息,课堂教学效果既简单明了又生动形象。对于监测仪器的介绍,采用多媒体更可以直观地呈现仪器的内部结构,形象地演示这些仪器动态监测的全过程,对于仪器抽象的理论部分,就结合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解剖理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从而使抽象难懂的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变得简单易懂。实践验证,互助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中收效明显。不仅将一些枯燥而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在该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验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和操作并强的技能课,合理安排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学时,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3]。结合课程的理论内容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以及现有的仪器设备,我们课程组编写了适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并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改革。
1.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迎合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课程的试验教学和校外实习以及“校园环境监测报”的兴趣小组进行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在实地教学中,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辅助指导,包括仪器的组装、系统连接、参数设置、采样检测等步骤。
2.重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培养。环境监测实验课的开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试验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某部分,而《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一个综合很强的实践课。因此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全过程培养,每一实验都会涉及到专业的综合运用过程。例如:土壤和植物样品的检测,首先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样品的前处理、进行污染物指标的检测,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对其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简单评价。
3.开设综合性试验。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课本上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已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用,于是我们调整实验内容,将现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引入实验教学中,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要求每届大三学生,根据《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要求,承办了“校园环境质量监测报”。我们结合《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每年在校园教学区、学生区、生活区进行(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三个不同功能区中10个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污染状况,评价校园实地环境质量。通过不同年份的监测数据,得到了校园空气和水的质量状况。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在完成综合实验训练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去乌市环境监测站、雅山污水处理厂、七道湾污水厂、大浦沟垃圾场等单位进行了观摩和实习,从而将理论与生产对接,学校与社会对接,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伸和完善。
以就业为向导,促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环境科学领域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的进取、改进,才能让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紧扣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趋势下[4],缩短教学与就业的距离,取得更大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恩栋,王冰,邹伟,等.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25-128.
[2]邵红,李辉.环境监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 (3):114-116.
[3]胡将军,刘慧龙,肖玫,等.联系校园实际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87-88.
[4]郑春霞.“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西北高等农林教育,2005.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