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众包”打造旅行攻略

2013-04-29 12:28李佳璐
东方企业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旅行者旅行旅游

李佳璐

蚂蜂窝可以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成熟的旅游社区,提供如此众多的旅游攻略,陈罡没想到过。毕竟最初,这只是他和搭档吕刚在工作之余做出来,和朋友们分享旅行经历的小圈子。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多年的两人都是资深玩家,每次计划旅行、或者出游归来时,都希望有人交流和分享,身边与他们需求相同的人还不算少数,自然而然都来到这个平台。而最初几年当中,陈罡和吕刚就只需要不时地改改程序或做点小更新,没持续地投入精力。

但用户口口相传的雪球效应,使得蚂蜂窝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用户从零变成十几万。两人开始考虑蚂蜂窝的方向,手机是他们这时想到的切入点,蚂蜂窝朝着移动平台发展。

起名叫“蚂蜂窝”则是因为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蚂蚁和蜜蜂那样分工合作的精神。而转向移动,对他们则意味着产品核心要从社区迁移到旅行攻略。陈罡和吕刚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市场对手机上的旅游攻略需求更为广泛。之后,他们便开始小心验证这个设想。

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原因的。在踏上未知的旅途之前,资深玩家们通常会备上一本Lonely Planet那类的旅行攻略书,这样的书会将信息质量控制的很好,又可以提供全部旅途当中会用到的信息。但这类书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静态产品,而旅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书的内容生产效率、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控制。而且,书这种传统的形态每次都要为行李增重几百克,也让千方百计减负的背包客苦恼不已。

方便旅行者随身携带又不会因重量而感觉到负担,手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不是蚂蜂窝攻略的独有特点。对蚂蜂窝而言,核心的优势在于众包的内容生产方式与它特有的攻略搜索引擎相结合。

首先,用户在蚂蜂窝上贡献的内容都是高质量的。在各地的旅行者会将一线的图片、实际的体会和真实的体会记录下来。在论坛当中,这就类似一个旅游的“大众点评”。而在后台,技术团队用搜索和算法将海量的,来自不同用户的信息整合,对它进行合理的筛选、评价和可信度的甄别,之后才形成攻略。因此,已经超过100人的公司内除了大部分技术人员和一小部分运营人员外,没有一个专门做文本编辑的职位存在。

最新版的“蚂蜂窝旅游攻略”已经推出了基于HTMLB的版本,相比于之前的PDF版,这样的技术可以做到使信息更新几乎与真实的情况实时对应,可能包括一条正在改建的路,和一家刚开业的餐厅。在移动端,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攻略更方便操作和互动,阅读体验也有了很大提升。

愿意贡献内容的用户就靠蚂蜂窝的论坛聚集到了一起。目前蚂蜂窝的PC端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00万,并且这个数字每秒都在增加。移动端的用户则更多,截至2013年4月,移动端安装量已经突破2000万。

但旅行论坛并不能保持像吃穿住用的论坛一样的黏性,除了旅行者之间交流思路与玩法,还需要一些外延的产品,这便促成了蚂蜂窝每个细分的方向。

在最初做应用时,陈罡就很清楚,在移动平台上,每个独立的应用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去直接解决用户的问题。所以,在核心产品“蚂蜂窝旅游攻略”之外,还诞生了针对旅游过程中交流问题的“旅行翻译官”、记录旅行过程的“旅行家游记”、“嗡嗡”和评点旅途吃喝玩乐的“旅游点评”。

陈罡认为,如果能在以上不同的层面满足用户需求,商业前景只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但这是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在“旅行翻译官”刚上线时,他们曾做了一个小的上传语音功能,意图为让用户自己做一些翻译。但很快,团队便发现上面出现了大量方言,还有很多人将它做成了一个方言的交流工具。虽然事情已经变得很好玩,但与产品的初衷发生了分歧,新版经过调整之后,只能将这个小功能去掉。

了解用户,则花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除了每年理性的市场调查外,他们还在社交网络和每个产品里设置了简明的反馈渠道。不只如此,团队中,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人在外旅行,同时记录下第一手的体验。陈罡甚至要求每个公司成员都有护照,在需要有人出去的时候,很容易就可以办签证。

2012年下半年开始,蚂蜂窝开始了一些商业化的尝试,一部分来自于像航空公司和旅游局一类的展示广告,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在线旅行社(OTA),国外包括booking、agoda这样的酒店预订网站,和携程、艺龙这样的国内网站的分成。对于合作方来说,蚂蜂窝的价值在于用户的精准。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能将品牌和服务扩大,同时找到最合适的顾客。而蚂蜂窝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千万级别的收入。虽然仍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收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

今年,蚂蜂窝即将推出的一款名为“一窝蜂”的产品,是在与蚂蜂窝合作的OTA当中,精选一些性价比相对高的产品和服务,向旅行者推送。比如1500元双飞香港,还含税;3000元双飞三亚,并享受丽思卡尔顿这样级别的酒店住宿这样的套餐等等。

除了这类合作之外,现阶段陈罡还不想在自己的平台上做交易,用他的话来说,“不能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他将蚂蜂窝的定位锁定为引导客户、贡献流量,自己的平台只提供服务。

于此同时,蚂蜂窝的推广也在大规模进行当中。北京地铁上,它已经有了两次大规模的投放。虽然成本不菲,但相比其他的渠道,陈罡认为这还是有效的。因为地铁与蚂蜂窝的用户群大体上契合,而留住被吸引来的用户的方式也唯有靠社区和产品自身的影响力。

曾经投资过京东商城的今日资本,在2010年便开始关注蚂蜂窝。当时,负责这个投资案的徐新曾试图在网站上找到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却没能达成目的。当时,陈罡和吕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专心地做好自己的产品,这也是今日资本看好蚂蜂窝的原因之一。这样的理念延续到了今天,具体的表现就是网站上仍然没有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公司没有前台,陈罡的工位也在众多员工中间,毫无差别,一不小心就会走过。

但拥有启明创投和今日资本的两轮融资之后,陈罡也有了更大的梦想。他相信在接下来十年旅游行业的快速增长当中,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会代表新的趋势,旅游攻略就是它们的载体。到时,创造出更贴近旅行爱好者本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会是最大的赢家。

猜你喜欢
旅行者旅行旅游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旅行者之歌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旅游
夏日旅行
旅游的最后一天
时间的旅行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