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阅读之我见

2013-04-29 10:28王武
考试周刊 2013年53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

王武

摘 要: 语文研究性阅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在尊重学生主体、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转变观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期使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进入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关键词: 语文研究性阅读 必要性 可行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研究性阅读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语文研究性阅读就是一种以问題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语文阅读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研究性阅读就是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机能;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审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则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而无法自己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无从谈及。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对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文本、品出境界。

一、落实新课标,教师在语文研究性阅读中的观念转变势在必行。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用发展的目光看待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阅读教学观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本来就缘自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地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阅读学习为了应对考试,对新时期的阅读教学是极无利的。要更新思想,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武装阅读课堂,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变以往的“灌注式”为“先学后教”。

教师可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树立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全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展开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阅读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在对学生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课后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教会学生课前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课后做好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不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阅读教学模式,不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向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向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的观念不得不转变。

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分组合作阅读和激发思维的关键。只有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阅读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语文研究性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文本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这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较大影响,直接制约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情境,组织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認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苏教版义务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主要讲述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情节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较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变得零碎、不完整,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水浒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组织了一个“读水浒,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一遍《水浒传》,并且利用中午、自习课在我校多媒体教室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电视剧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观,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杨志》或《我眼中的吴用》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某种程度上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如杨志为何打骂军健?这表明了杨志怎样的心理状态?杨志丢掉生辰纲的原因是什么?“智取生辰纲”的“智”是如何体现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倾向?当然,这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论中学生对杨志这一人物提出了颇具创造性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急功近利是杨志性格的一大特点,有的学生认为杨志暴躁的脾气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还有的学生认为杨志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等等。这样,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学生以辩证的、理性的眼光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以上仅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宽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第三,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语文研究性阅读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主编.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墨,欧阳芬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