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2013-04-29 00:44李杏芬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论题小组讨论中心

李杏芬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但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语文教师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一堂课讨论达七八次,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误入歧途。

小组讨论的实质是厚积薄发,就是充分地积蓄,慢慢地放出。没有经过充分准备,没有深思熟虑,就不会轻易发言。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实际上偏离论题,白费口水的讨论,是“无效讨论”。小组讨论只有抓住厚积薄发这个实质,才能趋于理性,富有实效。

一、 厚积薄发就是讨论前时间要“厚”,要让学生深入课文。

讨论的论题出自课文,那么讨论前的时间一定要“厚”,充足的时间保证,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深刻感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熏陶、提出疑问。另外,还要求学生课前到图书馆查资料,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深入研究,才能够知人论世,提升想象空间。

《边城》描绘了一幅沈从文童年记忆理想世界中美丽的湘西风俗画,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有一种“异域”之美,需要多读才能深入。一位语文教师刚一上课就要学生讨论“翠翠的美有几种体现”,并迅速展示讨论,有的学生说:“翠翠长得美”,有的学生说:“翠翠心灵美”,一些理解肤浅的声音此起彼伏,教师就直接喊停,给出答案 “天真之美”、“忧郁之美”、“含蓄之美”、“痴情之美”、“灵动之美”、“青春之美”,匆匆结束了讨论。其实,这几种美如果留一定时间由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分析,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课堂效果会更好。

二、厚积薄发就是讨论前思考要“厚”,要让学生默读静思。

“学而不思则罔”, 静静地思考在讨论前至关重要。没有思考,就没有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批判;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思考是创造之源”,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足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让学生安静地独立思考,思有所得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只有思考真正有得,交流才有价值。

一位教师讲《林黛玉进贾府》,提问:“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面对学生“流利”的回答,教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但是,这样的合作讨论看似热烈,实质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哪里有思想的碰撞?又怎么产生智慧的火花呢?因此,在讨论前,不能忘了给学生默读静思的空间,让学生在默读中圈点勾画,提炼要点,理清思路,然后再进行讨论,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

三、 厚积薄发就是备选论题要“厚”,并筛选出中心论题。

讨论不是目的,只是解决课文重难点的一个过程。有效的小组讨论,需要有效的论题。一篇课文千头万绪,从字词句段到文章主旨,从阅读技巧到写作借鉴,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教师要在讨论前准备大量备选论题,并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中心论题进行讨论。一堂课最好设计一个中心论题,可以设计3-4个递进环节,突破了这个中心论题,就把握了课堂的精髓。中心论题太空泛,讨论不着边际,只能浪费时间;中心论题太艰深,讨论难以奏效;递进环节没有梯度,讨论效率低下。

《归园田居 (其一) 》主要叙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和重返自然的愉悦心情。一位教师筛选出的中心论题就是“归”字,根据中心论题,设计了递进论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生在递进论题的导引下,再一次深入课文,在交流探讨中充分领略陶渊明“误”入官场的追悔之意,“久在樊笼里”的压抑和痛苦之感,田园生活的美好;循序渐进地体悟了诗人“厌弃官场,超脱自然”的本真情怀。这样的教学利用中心论题,让学生讨论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 厚积薄发就是讨论时教师要“厚”,要有丰富的教学技能。

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如果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提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表象,致使讨论肤浅,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其实,小组讨论成功与否,与教师教学技能“厚薄”密切相关。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当中,不仅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而且要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层层剥笋,使讨论逐渐深入,引人入胜。

如一位教师执教《烛之武退秦师》,引导学生讨论举荐了烛之武的“佚之狐”的人物形象。教师就“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提出问题:“佚之狐在退秦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或回答“佚之狐”是一个善于相人,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或回答“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遇事冷静的能臣”;或回答“佚之狐是一个神奇的预言家”。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既然他的能力在烛之武之上,为什么他不亲自去见秦君呢?学生或回答,佚之狐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或回答,佚之狐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或回答,此行吉凶难料,佚之狐担心自己难免会有闪失。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深入各小组中,密切关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教师又抛出第三个问题,佚之狐是忠臣还是奸臣?学生或回答他是救国救民的大忠臣。或回答他是“野无遗贤” 的大奸臣,他故意多年不向国君举荐贤能,而在关键时候,却把危险的任务交给别人。烛之武若成功了,他是举贤有功;烛之武若失败了,他最多是用人失察!这三个问题,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本深层内涵。

语文课堂是动静结合的。静,就是思考,感悟;动,就是讨论、探究。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讨论使人开拓视野,讨论使人取长补短。但课堂中的讨论并非多多益善,并非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厚积薄发是小组讨论的实质,没有经过充分准备,就不会轻易发言。时间保证是前提,独立思考是重点,中心论题要慎选,教师引导是关键。语文教师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促使小组讨论更合理更科学,学生的收获也才会更加丰硕!

(作者单位:邯郸市永年二中)

猜你喜欢
论题小组讨论中心
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论题的价值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