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亚军 张珊珊
摘要:中国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有其合理性,但城市教育不应成为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性质是一样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应该相同,即健全完善的教育体制,实现内在规定性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在观念上确认农村教育的性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向农村学校输送高素质的教师。
关键词:中国农村教育;城市化倾向;走向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006-04
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农村城市化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7%,第二产业即工业占50%,第三产业占33%。而在未来20至50年内,第一产业将急剧萎缩,农业的比重可能降到5%以下,工业的比重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将会超过50%。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向城市第三产业即金融、服务等行业转移。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第三产业,城乡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3%,而到2050年左右,农村人口将降到20%左右。[4]“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5]农村教育当然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这一战略下发展,如果仍停留于过去的狭隘的为农服务,必将遭到历史和社会无情的淘汰。农村和城市都需要考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施基础教育,如何完善基础教育,“基础”的内涵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陶行知先生当年曾批评中国传统乡村教育严重脱离乡村社会实际,完全以城市为价值取向,“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6]在笔者看来,就当时主要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而言,陶行知先生的批评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城市化、工业化,农村教育承担的使命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因此陶行知先生当年对中国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已经不合适了。
其次,城市化倾向的农村教育,成本相对低廉,容易实施。城市化倾向的农村教育,仅仅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与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没什么关系),注重学生考出好成绩,升入高一级学校,确实应该受到批判,但是这种教育不需要别的,只需要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多花些时间精力就行。而注重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实践教学,那么所需要的成本就会大很多,比如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需要现代农业机械设备作为支撑,这些机械设备本身价格不菲,对农村学校本就十分拮据的教育经费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不仅如此,进行这些教育,还需要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还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协同合作。这些哪比得上教师和学生搞书本教育甚至应试教育成本低廉、方便易行?
再次,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农村教育,既没必要,效果也不好。农业要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要提高,需要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但是并不一定需要农村学校来组织实施。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学生如果在家务农,他们很快就可以从父辈那里学会,根本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教学就能掌握。至于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市场营销和管理知识,其更新发展速度相当快,只需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得。如今,很多农村学生在毕业后就独自或跟随自己的父母去城里打工,他们需要的不是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而是城市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知识和技能,这些也是农村教育无法及时准确提供的,而只需借助城市有关用人部门或专门培训机构,或者自己在实践中学习掌握。
最后,农民需要城市化倾向的农村教育。虽然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农村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农民仍然对教育抱有美好的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能够进城做“白领”(哪怕进城打工做“蓝领”也行),而不是回来和自己一起务农。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和城市在各方面差距很大,拥有城市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意味着可以享受稳定的社会福利、医疗、养老等待遇、政策,而农村人却没有。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改变自己身份的主要乃至唯一通道就是读书上大学。城市化倾向的农村教育为农民的这一目标实现提供了些许可能,虽然这种可能呈越来越小之势。在农民的心中,读书就是学习那些书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不是什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读书当然要考试,考出高分才能证明你会读书,你才是优秀的;读书的目的就是要走出农村,不再务农。中国农民这种朴实的愿望,在长期城乡二元分立的中国背景下无疑是合理的,也应该得到尊重。
二
如果城市代表着先进、优越和高级,那么城市化倾向的教育就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农村教育朝这个方向发展呢?如果城市化倾向的农村教育,确实能够像城市教育那样,享受所需要的优质资源,按照基础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那么这种发展方向又有什么不好呢?但是,笔者并不因此就主张中国的农村教育朝着城市教育的方向发展,因为我国城市教育也一样存在应试化的问题,存在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城市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与农村教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城市教育依然十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的升学成绩,不少学校仍仅仅关注升学率。
所以说,我们批评农村教育城市化倾向并没有批到“要害”上。而“要害”在于,我们忘记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都具有“基础教育”的本质,两者都没有很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没有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民和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利重视不够,对本应实现的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目标也没有实现。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都是基础教育,两者的定位应该一样,二者都不是专业或职业性质,而具有“普通”性质。因此,这类教育也叫“普通教育”、“自由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人的发展打基础,使其具有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养。进而言之,基础教育之所以为基础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具体哪些规定性呢?一是基础性,即要满足每个适龄青少年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7]。”上述内容和手段并没有明确的专业性、职业性。二是普及性,即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处于社会哪个阶层、群体的适龄青少年,都有机会、也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换言之,同一個国家的公民,不管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应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层次和质量的基础教育。这也是符合我国宪法有关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规定的。三是全面性,即培养每个适龄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法》才没有分别规定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需要完成不同的目标,更没有规定只有城市学生才需要全面发展,而农村学生只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的职业技术和能力。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划分,只是在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上的划分,而不是性质的划分。
在现实的教育领域,我们虽然经常会根据地域差别而提出不同要求,但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很多地方学校可以开设自己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很多是关于本地区或本学校的资源(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课程的组织实施也是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也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文化性,但是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及学校的文化、历史,而不是培养专为城市或农村建设发展所需要的那些职业、专业素质。可以说,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养,是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素养,没有农村和城市之分。农村和城市教育的课程教材也是一样的,即使有些地域性很强的地方课程,课程的主体部分也是相同的,而且考试内容也并没有按照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去区分。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用以评价学生的方式——高考,也并没有农村卷和城市卷之分。这些也都说明,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要求我们将二者同等对待。重视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一样的内在规定性,意在让农村孩子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国民教育待遇,在统一的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
中国农村教育向何处去?笔者认为,不是城市教育,而是基础教育,是更健全和完善的基础教育,是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内在规定性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观念上确认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基本性质一样,都是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讨论其他相关问题,比如不同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特色问题。农村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然后才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可能存在应试化的倾向,甚至很严重,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不能成为我们将农村教育定位于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的理由。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都应该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我们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服务。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农村教育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的目标,实现基础教育应有的规定性。换言之,如何让农村学校更好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如何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一样致力于人的培养,致力于人的健全人格的养成,致力于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考虑如何让已经处于弱势、不利地位的农村学生接受更为扎实、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把他们局限于农村。
其次,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农村学校经费长期不足,很难拥有城市学校那样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农村学生的素质养成和提高就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9]建立省级政府负担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将有效保证农村学校学生享受与城市学校学生同样多、同样类型的教育资源,接受同样数量和性质的基础教育。
最后,向农村学校输送高素质的教师。农村教育质量不高,与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农村学校交通不便,工资待遇不高,甚至一些地方教师的基本工资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因此农村学校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教师,农村学生也就很难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很多农村学校教师虽然很敬业,也很爱学生,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教学基本素养欠缺的事实。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教师队伍,给农村学校教师更多的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城市学校的教师农村支教活动制度化,让更多的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教书。有学者还建议优秀教师、文化人士等经常走进乡村、农村学校,“给乡村少年一个短暂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不同的世界,从而给他们幽闭的生活世界一段美好的经历,也许可以在有意无意中敞开他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的窗口,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某些乡村少年一生的命运。”[10]这样可以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同样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杨东平.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尧.积极关注:农村教育目标错位了[N].人民政协报,2002-10-10(A04).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EB/OL].(2010-01-31)[2012-11-11].http://www.gov.cn/jrzg/2010-01/31/content_1524372.htm.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79.
[7]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A].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7.
[9]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10-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0]劉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5).
(责任编辑:方健华)
Where should China's Rural Education Head to?
——On the Urbanization Tendency of Rural Education
YAN Ya-jun&ZHANG Shan-shan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tendency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has its own rationality, but urban education should not becom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 nature of China's rural and urban education is the same, as well as their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e. a sound and complet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which achieves inherent regularity.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e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ural schools,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ransfer high-qualified teachers to rural schools.
Key words: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urbanization tendency;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