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廉
【摘 要】 教师要在备课时善于将自己的思维程度放到学生思维的层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预见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关 键 词】 备课;思维;优化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是教师工作中要做的几个必备工作。而备课又是这些教学工作的基础。
怎样才能备好一节好课。对这一问题,个人看法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很多次听课的感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对所讲的内容做深入研究
想让一节课上得宽宏、大气、逻辑性强、充满智慧,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尽量大的探索知识的空间和舞台。教师首先要对所讲的内容作深入的研究,看看具体的知识在同类的知识链中占据什么位置,在本学段要掌握哪些重点和难点,以便在众多的知识内容中剔除掌握价值不大的,不在本教学段以及和学生接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知识。选择出必讲内容,分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衡量接受能力大小,设计施教方案。这里要突出一点,课堂不是教师和学生单方面的课堂。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在施教方法上一定要把握好师生两方认知的交汇点,教师讲的知识要和学生的经验和认知产生共鸣。要教学相长,如果把握不好,一则会成为教师曲高和寡的一言堂,学生则成为存在价值不大的看客。二则,肤浅无味,不用动脑筋就能明白,学生收获甚微。
如我在讲《锐角和钝角》这一课时,首先把握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区别,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点。难点是如何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具体的角属于哪一类。課堂伊始,我便直接引出角,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角的认识以及和角有关的知识,这里即出现了对旧识的还原,又引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认识。随后教师抽出直角,对有关直角的知识做更进一步的回顾,目的是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知识,直角充当基石和桥梁的作用,因此,对直角的认识要细之又细。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内化知识一次合适的机会。学生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富有个性的认识就是创新的火种,不同认识的汇聚就是认知的源泉。设计既贯通了知识的脉络,从旧知迁移到新知,又起到放大知识面的作用。无形中使课堂设计显得自然大气。
二、备课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洗尽铅华,尽露本真
世间万物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教学怎么改革,教学手段怎样进步,我们都要抓住学科的本质和特点进行施教。数学的学科特点强调理性,有很强的逻辑性。它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知识的导入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应尽量少加修饰,如有必要一定要目的明确,力求精简。
在讲解《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多幅自己设计的物体运动的图片。教师引导“这些物体都在运动,那么你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吗?”教师在这句话中突出了“运动”一词,使学生思考目标明确,不再浪费时间。这样的引导避开了课本前面的插图,把观察插图的内容放到了掌握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内容后面。如果在开课伊始就引出插图,学生观察的目标不明确,知识范围涉及广,师生在综合归纳的过程中势必用时过长,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主题。在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后,再让学生看插图,说说图中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和旋转运动中的哪一类,学生肯定会回答得轻松自然。将这幅图作为引导、钥匙开启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大门。教师再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和旋转?”有刚才插图的启发,学生肯定会思维洞开,联想丰富。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的小小变动,使得插图的作用成倍增大。从而使教学简捷而富有理性。
三、例题和练习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贴近生活
练习要贴近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生活,新颖而不哗众取宠,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
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好多事物司空见惯而不作深入分析,有不少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如在讲《平移和旋转》一课时,不少学生在不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本质时将开关门和钟摆运动认为是平移。教师在讲课前就料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认知误区,特意在练习设计中加入了这两种现象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答案。这样的设计既贴近生活又使学生获得了新认识,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和思考者,遇事多动脑,力求看到事物的本质。
的确,教师要在备课时善于将自己的思维程度放到学生思维的层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预见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希尔伯特·迈尔. 备课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郭翠菊. 我的备课八法[J]. 教育科学研究,2011(9).
[3] 师尚武. 浅议如何有效备课[J]. 学周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