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理论上说,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但目前高中的体育课程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盲目性、单一性、枯燥性、重复性等问题,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高中体育课程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内容。第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满足社会需要。
关键词 健康 课程内容 实际需求 社会需要
从小学到高中,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程一直伴随我们。体育课,可以说是一个人求学生涯中做持久的一门课。体育课程类型也可谓是五花八门。然而,如果仔细探究体育课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的体育课,大部分注重的是身体健康的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很少的体育教师将眼光置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两个方面。在外界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代,在社会变更如此迅速的现代,我们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增强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容呢?首先,高中体育课程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内容。其次,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社会需要。
那么,如何增加这些内容,增加什么样的内容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体育课中增加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较大,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小。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根据近几年的报道来看,高中生因为压力而轻生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现如今,就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使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外界的压力。目前高中一般以心理咨询辅导相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咨询辅导,仅仅限于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说实话,目前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形同虚设。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很少或者根本不去进行心理咨询。还有一些学生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但是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致使心理咨询成为了一种口号,而非实践。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在体育课程之中增加心理辅导课程。每隔一周对学生进行一到两次心理辅导,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暗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在课上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大家通过讨论来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二是通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个性品质,促进人际交流,增强适应能力。高中的体育课程,尤其是高三的体育课程,大部分学校以放羊式来应付。这样的体育课,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相反会让大部分同学觉得是在浪费时间。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增加合作性的体育游戏来解决。体育游戏,既能放松学生因为理论课学习而紧张的神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释放部分压力。
二、减少重复内容的学习,引入素质拓展
高中课堂的体育锻炼,量少、不足、重复。在高中体育课上,放羊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体育锻炼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的机会少之又少。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的内容紧紧局限于几种基本的技术层面。例如,小学我们学习蹲踞式起跑,初中我们学习蹲踞式起跑,到了高中,有的学校依旧在学习蹲踞式起跑。小学教授前滚翻,初中教授前滚翻,高中,前滚翻仍然是课程内容。可是,这么多年的重复,只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提高,甚至根本没有提高,纵向上的提高根本体现不出来。这些重复的内容究竟有什么用呢?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觉得体育课枯燥而乏味。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高中体育课也可以效仿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通过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在困境中战胜自我的弱点,应对危机和挑战。素质拓展内容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动机、挖掘智力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注意的是,高中所选用的素质拓展,要以较为简单和安全的素质拓展为主。在上课前,要对学生讲明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注意事项,避免受伤。项目的选择,可以参照企业和高校的素质拓展项目,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盲人方阵”“坐地起身”“七彩连环炮”等内容。这些项目简单可行,又能够引导同学明白“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还能够增加团队之间的信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总之,高中体育课程应该将更多的焦点置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与社会需求接轨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论课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国祥,张凯,赵菁,李斌.论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真理指向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2]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
[3] 张祝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的新途径探索[J].运动人体科学.2012.
[4] 陈建翔.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5):53-55.
[5] 郭建平.体育拓展运动的内容及分类[J].湘南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