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文学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等,它以广泛的贯穿和渗透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学活动在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教学中,校园文学活动促进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和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的广阔舞台。大力推进校园文学实践,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引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变传统课堂为学堂。在校园文学和语文学习的大课堂里,学生成了主人,自主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师成了侍者,不再做知识的贩卖者和学生的思想导师。
关键词:校园文学 校园文学活动 语文学习 课程资源 应试
一、组建社团,形成合力,突破课堂单一学习局限
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曾多次提到“文学社团”,如“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组织学生剧社、小说研究会等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等。这使校园文学活动由个人自发行为逐渐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承认的一种教学形式,也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语文学习具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生活实践性、自主探究性和综合运用等特点,正是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语文活动。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且创造性地编入了综合性学习课题,这些课堂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有的需要通过文学社团活动来完成,有的需要通过文学社团来组织完成更有效而便捷的活动。我们常说,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的语文学习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由此看来,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了新路径。
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学习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读为核心,是一种学生单纯记忆、理解教师所讲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完全依靠老师,没有自己的平台,这种单一的学习形式逐渐埋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组建文学社团,把课堂搬到文学社阵地上来,变课堂语文学习为校园文学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便会大大增强。课堂语文学习,辅之以校园文学活动,两翼齐飞,各显其能,形成合力,终于提升效能。校园文学社团为学生搭建了语文学习的梦想舞台,给学生开辟了语文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第二课堂充分展示文学才情,同时,作为一个组织,它能凝聚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和语文爱好者,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提起全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活泼的知识。
二、开展研究,更新理念,突破教师满堂灌式局限
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和语文教学研究,能解放师生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能把语文教育放到文学教育的范畴里,提升语文教育的层次,真正做到语言学习和文学熏陶的融合,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接受文学的洗礼,在文学教育中品味语言学习的趣味。开展校园文学研究,最大的受益是更新了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完全主宰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由教师满堂灌式传授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譬如说阅读,学生确定阅读书目,便可以自由游弋于语言文字的海洋,汲取语言文字的美,写出读书的感悟和心得。而在满堂灌的课堂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包办到底。教师往往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分析、思考、品味和揣摩,把学生当作被填充的容器。这样的语文课堂,久而久之,学语文都是为了考试,于是读死书,死读书,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写作水平不高,学生对语文课日益产生厌倦,在语文课堂上丝毫体会不到诗意和学习的乐趣。
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研究,首先要进行理论研究,让“校园文学”成为专门的学问,让“校园文学”成为专门的课程,积极开发、开设校园文学课程,如校园文学活动与阅读教学、校园文学活动与写作教学等。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部门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不限于课堂和教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课堂活动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应把眼光从课堂投放到课外丰富的语文资源上来,应从满堂灌转移到指导学生海量阅读和文学写作上来。其次,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学实践,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引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变传统课堂为学堂。在校园文学和语文学习大课堂里,学生成了主人,进行自主阅读和写作;教师成了侍者,不再做知识的贩卖者和学生的思想导师。
三、组织活动,营造氛围,突破只做考试试题局限
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需要一种诗情画意,需要一种浪漫的情调,需要朗读声、吟颂声、背诵声。遗憾的是,目前很多语文课堂,只见众生埋头题海书山静悄悄,不闻一点声音,更听不到书声琅琅,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不是理想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需要做题,但更需要朗读,需要吟唱。新课标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这些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和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实施或实现。例如,举办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比赛、校外采风、习作展览、作文竞赛、演讲会等,这些皆能营造一种具有浓厚诗意氛围的语文学习环境,有利于使语文学习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机械呆板式走向生动活泼式。例如,学习《雷雨》《窦娥冤》等剧本时,大多数老师因无法再现剧本情景只好把教学变成练习的形式,学生再也没有激情深入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为此,我们组建校园戏剧社进行课本剧的排演,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最终,学生悉数登场,上演了一部泣不成声的情感大剧,通过此次表演,学生深入理解了剧情和剧中人物,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很多知识,这要比单纯练习更接近语文学习的真谛。
应试型的语文教学,把优美的文学作品肢解成一堆堆苍白的语言材料,学生只研究试题的答案,不关注语言材料里那些鲜活的生命和崇高的人性,至此,应试语文学习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学生对语文课渐感乏味,以致失去信心,课堂上经常出现不愿听课反而看小说的现象。如果想让学生从应试的小胡同走出来,就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构建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和体系。我们结合学生实际,请文学社指导教师作了“让阅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文学讲座,并给学生推荐有益书目,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激发,很多班级掀起了读书热潮,伸手就拿书,出口就是诗。校园文学活动掀起读书热潮,这可能比通过课堂教学的指令更为有效。
四、参加竞赛,成就自我,突破片面追求分数局限
人的成长过程不能缺少动力。目前的语文课堂,老师只是让学生做题,考试分数和名次成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唯一杠杆。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只看考试分数和名次,语文学习就会陷入片面追求分数的深渊,这将是我们的悲哀。语文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生语文学习价值的体现应是多色彩的,我们应当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学活动,倡导文学创作和文章写作,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比赛,这有利于调动语文学习的兴趣,突破片面追求分数的局限。
参加全国各项作文赛事,既拓宽了写作渠道,又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竞赛作文,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其才能得到展示,让其情感得到释放。学生尝到了自由运用文学知识和语言文字的快乐,不再觉得汉字枯燥、神秘,反而觉得语言文字是那样奇妙、美丽,一经自己的手,笔下就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奖、发表,学生写作的兴趣大增,对生命充满自信和憧憬。受到几次激励,校园里飘满书香,文学社学生更是积极投稿,踊跃参加作文竞赛。因此,重视学生的竞赛指导,能把学生的视线从考试分数的竞争上转移过来,特别让那些写作有专长,语文有优势的学生体验到成功,不再因考试名次偏低而遮掩了生命的光彩。
(王玉祥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2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