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庄人饮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3-04-29 23:36张芳
中华建设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

张芳

【摘 要】项目区属泾河流域,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水源以河道水为主,用水不卫生且保证率低,水量不足且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群众用水极不方便,对改扩建该引水工程积极性很高。

【关键词】人饮工程;必要性;可行性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是改善群众饮水条件的需要。

(1)项目区位于泾源县南端,六盘山东麓,隶属于泾河源镇和兴盛乡,距泾源县城22 Km。由于受六盘山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大陆性气候特点,属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区,光、热资源总量适中,水分资源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700mm,多年平均气温5.8℃。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h,日照率51%,年平均总辐射126.5千卡/Kcm2,≥2℃的无霜期132天,≥10℃的积温为2185.6℃,多年平均蒸发量800mm,相对湿度50%~70%,冻土层深度在0.8~1.5m之间。

(2)项目区包括泾河源镇的兰大庄村、北营村、上秦村、下秦村以及兴盛乡的上黄村、下黄村6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现有4所小学,8个清真寺。 2011年初项目区总人口5659人,全部为回族,其中饮水不安全人口1284人,移民人口967人。项目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土豆、玉米、胡麻、大豆等农作物,根据县统计局2010年统计资料,项目区人均纯收入2890元。区域内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旱、涝、冻、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缺乏必要的工程措施,一是一些村庄由于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河道、沟道、山泉、浅井取水饮用,供水量低且不稳定,另有一些村庄由于村庄座落于山腰梁峁(上秦村、下秦村),而浅层水流发源沟底,垂直高差大于100m,且路陡难走,取水极困难。二是少部分村庄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这些村庄的群众饮用水虽然不是十分缺乏,但水源保证率低,季节性缺水严重,若遇丰水年份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若遇干旱年份或季节,缺水仍十分严重,需远距离拉水或买水。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大,干旱严重,河水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枯竭,使一些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不足问题更加突出,群众生产生活严重受阻。工程性缺水成为束缚劳动力,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家庭不得不将家中的主要劳力和畜力用以挑水驮水,没有能力搞劳务输出,增加收入。而在农村中发展其它产业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广大群众强烈要求解决饮用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1.2 是发挥兰大庄农村饮水工程效益的需要。

(1)一是工程水源情况:原兰大庄农村饮水建于2002年,水源为兰大庄村西1500m处的沟道截潜,设计解决了4个行政村(兰大庄、北营、上秦、下秦)的吃水问题,现在由于沟道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日来水量经技术人员实地测量不足60m3/d,通过截潜工程后,利用的水又减少部分,这样完全满足不了供水区的需水要求,下游的上秦、下秦两个行政村也就无水供给。原上、下黄供水工程始建于2000年,水源为上黄村南大沟的沟道边上的泉水,由于气候变化以及干旱,泉水水量减少,日涌水量经实地测量不足21m3/d,也满足不了上、下黄村民的需水要求,尤其在春季,用水就更没有保障,村民就开始在沟道找水吃,用水及不方便。二是设计标准低:两工程在当时的设计为人20L/d·人,而现在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设计标准为人40L/d·人,设计供水标准就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水要求。三是管网工程:由于人的需水标准提高,原设计标准低,管网的管径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水要求,因此,也需要对管网的管径进行改造。四是入户工程:入户管道随走随接,部分分散户在干管管道上直接联接,没有统一的从分水检修井后管道接入,工程管理及不方便,水费难收。因此,当地群众要求对该两处工程需要尽快进行改建,以满足项目区的需水要求和统一管理。经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勘测,方案比较,将两处工程合并为一个工程进行改造,水源选择在上黄林寨沟南小沟内,也是项目区唯一最好的水源,修建联户水表井入户进行统一管理。

(2)本次扩建工程是将两个分散工程合并为一个工程,水源选在盛义河上游的上黄村南小沟高程2065.00m处,该处有丰富的泉水常流,还有分散的渗流流出,经宁夏水文水资源局2010年7月13日对该沟泉水进行实测,实测日出水量18.4m3/d,年径流16.4万m3,对本次实测推算值进行推算,得保证率95%水量为14.0万m3,而本次设计的需水量为13.4万m3,水源水量满足供需要求。(祥见附表1、1-1)。另外,由于近几年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步伐加快,移民到本村新农村(原居住在高处的住户和易滑坡处移民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处),移民只是本村居住位置的变动,没有向外移民。原来的人饮工程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用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次扩建工程在解决其他不安全人口的吃水问题的同时,也解决历来饮水工程遗留下来的未接入户的农户用水问题以及新农村的用水。

(3)本次项目区规划工程受益村庄6个行政村,人口5659人1388户, 2010年底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091人(其中2008年1536人,2010新增1555人);(兰大庄1100人;北营652人;上秦788人;下秦431;上黄120人);移民人口318户1348人,其中:兰大庄移民111户512人(移民位置分兰大庄沟北和沟南两处安置),北营移民48户149人(移民位置在与兰大庄村的交界处),上黄40户149人(移民位置在与下黄村的交界处),下黄移民119户538人(移民位置在下黄村东的交界处);改造原供水管网:由于人数的增加以及供水标准的提高(人由20L/d·人提高到40L/d·人),原来的供水管道设计小,已满足不了需水能力,需要对部分管道改造更换(原设计管径小,而现在的农村供水标准由20L/d·人提高到40L/d·人);新建两座(50m3和30m3)调蓄水池,其中:30m3的调蓄水池一是用于干管调压和排气,二是用于兰大庄沟北新农村的蓄水池(原兰大庄的1#蓄水池高程低于新农村建设设计高程),50m3的调蓄水池用于上、下黄村供水工程的蓄水(原上、下黄村蓄水池只有20m3,起不到上、下黄村的最高峰的调节作用),新建联户水表控制井,以便管理;新建取水池(原取水池做为补充水源以保干旱时补充用水);对调蓄水池比较完好,这次稍加维修,可再次利用。

1.3 是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项目实施后,将彻底解决受益区人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作到大旱之年保证饮用水的供应,而且在一般年份还可利用余水发展庭院经济,并能起到稳定畜牧,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解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人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去。项目区为回族居住区,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将彻底摆脱因长期饮用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脏水、污染水而导致的地方病的危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为农村全面小康打下了良好基础。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 水文气象。根据宁夏水文水资源局提供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00 mm,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季暴雨成灾,降水主要集中在七~九月份,分布极不均匀,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均在6~9月,其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00 mm,干旱指数为1.1,多年平均输沙模数300t/Km2,年平均气温5.8℃,最大凍土层深1.5 m。常有旱、冻、雹、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2.2 地质概况。

(1)项目区在区域划分中属六盘山褶皱带水文地质亚区,本区内构造形迹十分密集,构造也较为复杂,次一级构造也较发育,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砂岩、粘砂岩;第三系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砂砾岩;白垩系泥岩、砂质泥砂、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灰岩、泥灰岩、页岩、砂砾岩、角砾岩等沉积碎屑岩和硫酸盐组成。

(2)由于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特点,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孔隙水两大类型,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地下水多以降泉的形式或沿河谷分布,出露于地表,汇入河流。第四系孔隙水水力联系较好,地下水位连续,河漫滩冲洪积砾石层和阶地的砂砾层中,总硬度248m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 Ca-Mg,PH值6.5~8.5之间。管线处于粘性土层内,地下水位较深,一般没有影响,埋在冻土层以下即可。

2.3 地震。本区内构造形迹十分密集,构造也较为复杂,次一级构造也较发育,由于地质构造上的特点,地震十分频繁,据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该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

2.4 工程水源。项目设计水源位于黄林寨沟上游支沟小沟上, 东经106°18′58.4″,北纬35°25′15.1″。截引点以上流域面积1.55Km2,为六盘山森林区,植被覆盖度高,无人畜活动,水量稳定且富余,受季节性影响不大,水源地处土石山林区,山地植被良好,林草茂密,水量稳定,水质良好,保证率为95%时常流水量14.0万m3/a,完全满足项目区群众生活饮用水需求(日需水量为368.1m3,年需水量为13.4万m3,按规划年2026年计算)。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368.1m3/ d需水要求。(祥见附件《兰大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量分析计算报告》)。

2.5 工程现状。一是工程水源情况:原兰大庄农村饮水建于2002年,水源为兰大庄村西1500m处的沟道截潜,设计解决了4个行政村(兰大庄、北营、上秦、下秦)的吃水问题,现在由于沟道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日来水量经技术人员实地测量不足60m3/d,通过截潜工程后,利用的水又减少部分,这样完全满足不了供水区的需水要求,下游的上秦、下秦两个行政村也就无水供给。原上下黄供水工程始建于2000年,水源为上黄村南大沟的沟道边上的泉水,由于气候变化以及干旱,泉水水量减少,日涌水量经实地测量不足21m3/d,也满足不了上、下黄村民的需水要求,尤其在春季,用水就更没有保障,村民就开始在沟道找水吃,用水及不方便。二是设计标准:两工程在当时的设计为人20L/d·人,而现在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设计标准为人40L/d·人,设计供水标准就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水要求。三是管网工程:由于人的需水标准提高,原设计标准低,管网的管径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水要求,因此,也需要对管网的管径进行改造。四是入户工程:入户管道随走随接,部分分散户在干管管道上直接联接,没有统一的从分水检修井后管道接入,工程管理及不方便,水费难收。因此,当地群众要求对该两处工程需要尽快进行改建,以满足项目区的需水要求和统一管理。经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勘测,方案比较,将两处工程合并为一个工程进行改造,水源选择在上黄林寨沟南小沟内,也是项目区唯一最好的水源,修建联户水表井入户进行统一管理。

2.6 工程材料。项目区内电力、交通、通讯便利,有101省道及乡村的水泥道路,项目区为移动信号覆盖区。工程所需的国拨三材,即钢筋和木材可在平凉或固原购买、水泥可在项目区附近的三关口水泥厂购买;地方三材,砂、石料、石子等在本县的沙南等地均有充足供应,这一切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综上所述,解决该区人的饮水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